查看原文
其他

争相讨好年轻人,是一种悲哀

职场黄皮书 独角鲸工作坊 2022-05-18


撰文丨任大刚

中国精英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过度美化上世纪80年代,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误以为自己错过了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

 

今天(5月7日)早晨,我们几个冰川人还在议论吴晓波的文章《我们这是怎么了》留言里,为什么会出现绝大多数人,以文质彬彬的方式,反对吴这篇文章的现象。以上这段话,是我的发言。我之所以把这个奇怪的现象,指向上世纪80年代的话语建构,是因为我以为,这是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把钥匙。

 

我并不同意现在很多社会精英对80年代泛滥的溢美之词。

 

图/网络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除了当年考上大中专学校,今天得以主掌社会财富、权力、话语的这一群社会精英觉得80年代美好得不得了,其他人,基本都生活在混着希望与绝望,有时候绝望多于希望中。

 

从人口比例上讲,这一部分考上大中专的人,大体出生于60年代,人数只有区区500多万,只占60年代出生总人口2.4亿人的2.2%。其余97%以上的声音,基本都被遮蔽,他们是失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一切艰辛,都被前者作为“材料”,整合进一种面目模糊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中。

 

我在一篇小作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80年代: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是个乡下失意青年。没什么家庭背景,没什么钱,长相也很普通;读书不行,干体力活又不甘心,更无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总之,百无一是。

 

对我这个70后而言,这是一段长达10年的噩梦般的生活。我的经历,也是大多数人包括60后的经历。



01

所以,当我看到留言兄A说“50-60年代出生的人群,吃到了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掌握了最多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时,我是不能同意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50、60后都吃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大红利,90年代直到新世纪初年,有个著名的“4050工程”,为解决“女性40岁,男性50岁以上 ”的下岗工人再就业而设。这数千万人难道吃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大红利?还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到异地讨生活的艰辛和一无所获。这难道也算吃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大红利?

 

对绝大多数50-60后中国人来说,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大红利,不过是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已。

 

至于2000年之后的房价红利之类,持这种看法的留言兄A们,你们的父兄辈难道没有50-60后?他们获取的红利,难道你一丁点都得不到?他们会把他们的财产交给国家,你一分钱得不到?

 

其次,就算是“吃到了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的那些精英,说句不中听的话,你也是“只看到小偷吃香的喝辣的,没见到小偷挨打”,你要成为那个时代同龄人中的2.2%,家庭经济赌博式的艰辛付出算不算?兄弟姐妹忍痛让出读书机会算不算?连续复读甚至四五年,五六年的精神压力算不算?十五六岁考上北大清华,你难道说他/她不该成为精英?

 

再次,就算是这位留言兄A所说的那些“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混成精英的,在雇工人数能不能超过8个,营业额能不能超过100万都要由最高层反复酌定的80年代,哪一天不是行走在经济管制的刀锋边缘?你只看到了最后幸存者成了掌握巨大财富和资源精英,没有看到更多的人在旧体制下撞得头破血流,失败离场,坐牢杀头,自认倒霉。

 

现在倒好,这些人已经成为留言兄A口中“手中仍然掌握有大量社会资源”,但“既无高学识,又不懂年轻人”,而且“年纪大了拼搏劲减退”的绊脚石。

 

图/图虫创意


我要问的是,如果你觉得他手中掌握的大量社会资源是非法的不当得利,那么请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夺回来?

 

如果是如留言兄A所描述的他们“无高学识”,那根本就不必夺,你比他们更无学识就行了。如果他们中有人有“高学识”,难道你不应该向他们请教问学,把自己也变得更有学问?

 

留言兄A还指责他们“不懂年轻人”,我对这条指责更加纳闷。一个人主动地“懂”你,必有所图,要么你是客户,要么他/她爱你,要么他想利用你。除此之外,他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去“懂”你呢?你是谁啊?你是上帝还是佛祖啊?

 

如果他们手上有大量的人脉关系,比如认识巴菲特跟他很铁什么的,甚至是华尔街都有门路,你也可以跟巴菲特联系,让他带你玩儿;而且据我所知,华尔街没有大门,人人都可以去,你也可以去找人给你投资啊。

 

如果他手上真的有很多钱,都分掉行不行?

 

我看行。只是,你能分多少呢?人均分配,你分不到2000块钱,而且分完就彻底没有了。你准备拿这笔巨款干什么?必然的结果是,分完这笔钱,中国人的生活,恐怕会被委内瑞拉甩出一大截。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大量社会资源”是可以拿出来给留言兄A这样的人瓜分。

 

我要说,这些所谓的“大量社会资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改革开放不是总设计师一摁按钮,中国就自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是从小平同志,这个上世纪的00后开始,一直到90后等数代人,自80年代起,上下努力,流血牺牲,筚路蓝缕的结果。

 

而今天的所谓精英,当年冒着家庭经济破产,兄弟姐妹伦理伤痛,精神压力,破产倒闭,坐牢杀头的重重风险,坐上了这把交椅。如果觉得他们手上的“大量社会资源”可以分掉,且不说能不能分掉,即使能分掉,那么是不是要告诉世人,任何人都可以不必付出额外的努力和牺牲,到时候等着分东西就行了?



02

这一波批判资本的思潮,有个明显的特征,是主要针对中国互联网产业。顶在最上的留言表明了这一点。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最具备大力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条件,它们是美国、中国、印度。因为这三个国家有足够大的人口(用户)基数,有相对单一的语言环境(印度要差一些),至于科技同样发达的欧洲,人口和语言复杂,国家众多,融资便利程度也不及中国和美国,反而在这一波互联网产业浪潮中乏善可陈。

 

以此观照,你知道日本有什么著名的互联网应用吗?没有。韩国有吗?没有。俄罗斯有吗?没有。中东中亚地区有吗?没有。南美洲有吗?没有。……

 

这是上天赐予中国的绝好机会,中国应当好好珍惜,慎重对待。

 

但在留言兄B看来,“互联网的垄断不该反么?”

 

一切垄断都应该反,而不只是互联网。但留言兄B喊完这句口号,就没有下文了。

 

实际上,互联网的垄断如何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是把互联网大厂拆分了,这当然不是不行,但拆分又能如何?你把一家有垄断之名的电商拆为两家,对消费者来说,有多大意义?成本上升不说,反而可能降低服务质量。

 

划区经营行不行?当然不是不行。只是在每个省区的边界上,是不是要设立很多货物周转的站点?

 

还可以控制经营规模,列出可以上电商的商品,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你问过消费者没有?

 

此外,还可以限制收购,但一家小型科技企业愿意把自己卖给大厂,你说不行。你到底有没有说不行的权力?你是不是想断了这家小企业主的财路?

 

当然,大厂们也经常运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干强制收购小厂的买卖,但这是互联网产业独有的吗?

 

除此之外,我想象不出如何反互联网的垄断。

 

互联网企业的垄断不是不可以反,但请慎重,不要匆忙把大学公共课上的概念使出来抡圆了打,想好再说。

 

然后留言兄B又指责互联网企业“收割百姓”。

 

我只好以一名标准的“百姓”,现身说法是不是被“收割”了。

 

我是个互联网的深度用户,日常的互联网应用,使用最多的是社交媒体,浏览各种信息,不花钱,但花了我不少时间;每个月100多块的网费电话费是交给中国电信的,这家公司不是互联网企业,是国有企业;我花钱比较多的是在一家旧书网站上买书,每一笔收取我0.6%的手续费;偶尔会在网上买点吃的,比如花了十几块钱买了重庆一家网店的魔芋粉。

 

以上就是互联网对我的肆意收割。

 

互联网对我家庭的肆意收割,主要体现在买菜上,它导致我不能亲自到菜市场精挑细选,但考虑到我下班回来,已经把想吃的食材挂在我家门把手上,能够让我一小时之内做出三菜一汤,我也就忍了。

 

留言兄B指责吴晓波面对这些“肆意收割”不悲天悯人。在此,我恳请吴老师,一定同情我的遭遇,悲天悯人一番。

 

图/图虫创意


留言兄B还指责“实体经济已经被互联网屠夫,杀得鲜血淋淋了”。我不知道留言兄B所说的“实体经济”,是不是具体指零售业。毋庸讳言,互联网兴起后,线下零售业一片惨淡,超市和小店挨着关门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

 

但如果拉长历史的视界,这种现象不是经常发生吗?曾经,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依靠人力和畜力,但火车和汽车的出现,不也搞得马车夫失去工作,人力车没有生意,是不是说,火车的出现,导致马车业鲜血淋淋?因此,火车头应该改为马?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都在尽力拥抱互联网,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除非一个人从来没有走出过他出生的小村子,从来没有读过哪怕一篇写于2010年以后的科技文献,他才会天才地想象出实体产业已经被互联网屠杀了。



03

排在留言第二位的留言提出,“能否把所谓的‘创新’放在科技研发上,而不是钻空子上?”看得出,这是指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不搞科技研发。

 

可能,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对科技研发的理解。显然,在一些人的眼里,只有中小学课本里提到的科学家搞的科研,如牛顿、爱因斯坦、钱学森、邓稼先等等,那才是科研。使一般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便利化的,都不算科研;只有提升了军事和轻重工业水平的才算科研,改善民生的都不算科研。

 

可是,我要说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厂开发的各种社交软件,在疫情爆发的地方,一个小区的居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如何互通信息,如何组织核酸采样,如何汇报抗原检测结果,如何组织团购物资……没有这些,中国过去两年的精准防控能成功?没有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封控之下,要多产生多少社会冲突?多死掉多少人?


图/图虫创意


现在,留言兄C说,这样的东西是“假创新,宁可现在退场”,不知道其居心何在?



04

打倒中老年精英,打倒精英们开的互联网大厂,打倒精英们把持的资本,这是吴晓波文章引发的三大诉求。

 

这三大诉求,历史上难道没有完完整整地实验过,实现过?还需要再来一遍吗?

 

50、60后解决了中国的很多问题,以他们为主体,把中国推上世界经济二把手的位置。他们当然不是不能批评。他们在他们的黄金年代,同时也制造了不少棘手的难题。但今天的问题,与他们年轻时候所遇到的问题相比,明显要小很多。

 

除了极少数极少数人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白手起家。他们通过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也需要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实际上,也只有互联网大厂,才能容纳那么多年轻的科技精英,为他们提供远比社会均价高得多的报酬,使那么多头脑发达的草根精英实现阶层逆袭,实现阶层流动。

 

可惜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可以批评年轻人,而必须争相讨好。年轻就意味着正确。甚至他们中一些人觉得,不劳而获,不必辛劳,分掉别人的财产和名望是理所当然的,是正义的,这也能获得满堂喝彩。

 

我们不去争论“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这种高深的问题,只是要说,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等到这些年轻人到今天50-60后这个年龄,更年轻的10后20后也将有样学样,起来瓜分你们的辛勤所得。这是必然的轮回。

 

冤冤相报,何时了?


*题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bingchuanxiaobian



新生活,新思考

公号ID:dujiaojing2018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