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在流失的人口红利,还能解决城市病?

湾叔 粤湾房产 2021-07-17
作者 | 湾叔
来源 | 粤湾房产(ID:GBAfang)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城市病也在爆发,空间拥挤、资源不均、房价高居不下等等。
 
如今,全国已有77座城市房价超过万元,而一直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和消费的人口红利,似乎也正在消失……
 
城市病的根治,难道只能靠人口流失才能缓解吗?
 
人口红利并没有流失
 
如果仅看人口净增长的情况,我国的人口总量附带的红利的确在消减,甚至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已经消失,当地楼市已经无法依靠人口红利来继续发展。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文章预测,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出生人口规模减少最为快速的时期,预测出生人口将从2020年的1400万左右降至2025年的1230万左右,平均每年减少近50万!
 
社科院认为,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14.42亿,之后将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到2050年或将减少到13.64亿,到2065年,将缩减至1996年水平,即12.48亿。
 
人口负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长期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模式该结束了,目前中国城镇住房总存量超过300亿平,套数也在3亿套以上,户均住房1.2套,看似供应压力不大。
 
但之前湾叔提到,像深圳这种热点城市,每年净流入人口仍高达50万!


一方面是人口增长数量的下降,甚至将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逐年消失;另一方面,却是在一些热点城市,外来人口仍旧源源不断地涌入。
 
本质上还是城市土地住房分布不均,房源资产配置失衡,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很多人依旧缺少住房,人口红利的作用还将持续发挥。
 
因此,人口红利虽然看似在流失,但不会立刻阻碍经济发展,人口将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起到积极作用,只是表现形式变了。
 
人口红利在数量上的作用发挥殆尽,但质量上的红利正在发展成熟,长期存在。
 
目前,国内各大热点城市进行的一轮又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就是最鲜明的例子,各地都寄希望于人口品质的提升,吸纳各类人才落户当地。
 
为此,有些城市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人才住房政策,用住房优惠吸引外地人才落户,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高质量的人才,对热点城市来说,比过去的数量为王更有价值,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钥匙。


目前全国城市人口结构变化日益明显,未来大城市及都市圈在广泛的就业机会所支撑的吸引力下,人口仍将持续保持净增长态势,人才净流入也会持续积累。
 
另外,刨除外来人口,在这些热点城市的本地居民,还有着包括对住宅空间的改善和升级需求,也属于特殊的人口红利。
 
解决城市病不必“牺牲”人口
 
尽管人口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前行,但外来人口带来的城市资源分配矛盾仍不可小觑。
 
虽然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但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在这些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依然有着严重的社会分隔。
 
一个外来打工者,如果没有当地户籍,那么他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乃至在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会跟本地居民有巨大的待遇差别,严重影响到城市内部的和谐,进而为城市吸引力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人口数据调查,在我国个别热点城市中,有40%的人口属于非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中,有一半在当地居住已经超过了5年,其中相当高比例是农民工群体。


人口的大量流入,让热点城市,无论土地还是房屋,在供应上都更加紧张,这样的现象将造成热点城市人口集聚加强,土地房屋的供给压力继续加大,户籍制度和城建模式需要时刻跟进改善。
 
另外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让大城市的用工成本快速上涨,也让大城市的服务成本和生活成本拔高,大大影响了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
 
解铃还须系铃人,加大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反倒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人口流动更加自由,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发达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让更多年轻人可以进入城市。
 
缓解劳动力来源紧缺之后,缩小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待遇差异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比如十四五期间,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重点,就是要加快那些在当地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
 
除了加快人口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和缩小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差距之外,要想维持住质量上的人口红利,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外来劳动力素质。
 
有很多人认为,教育投入还是要集中在人口流出地,那样才能让地区发展更平衡,否则人口流出地岂不是要成为鬼城了?
 
湾叔认为则不然,教育投资在人口流出地,依然不耽误当地青壮劳动力前往异地就业,反倒会增加大批的留守儿童。
 
而那些没有留守老家,选择进城随迁的子女,在当地的教育质量也相对较差,所以教育只有投入在人口流入地,才能有效地提高下一代教育质量。
 
人口红利和资源的矛盾能有效缓解,但空间拥挤的结症依还需要都市圈来治理!
 
不同大都市圈的经济体量不一样,像广州、深圳、上海等都市,周围的城市经济体量也不小,其都市圈建设半径可能达到80公里甚至100公里。
 
大体量的都市圈,消化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所以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和都市圈,依然有足够的能量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


就像人多地少的东京都市圈,从东京解决城市病的途径来看,主要是依靠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东京市郊建设新城,利用快速交通连接东京和各个新城,让都市圈内部得以均衡发展。
 
都市圈能在治理方面下大力气,就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宜居度,不至于靠牺牲人口吸引力来解决严重的城市病。

版权及商务合作请加QQ/微信:288133963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