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体教师大会深度②丨对标一流 我们怎么干?





近日,全校上下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全体教师大会精神的热潮,党政干部、院长书记以及中青年教师对标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围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找短板、寻差距,想对策、提建议。

全体教师大会主旨报告强调,有一流的人,首先是人才队伍,要精准引才、契合学校整体发展版图;要精细用才、完善人才价值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就是人才培养,要在招生、培养、就业等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标杆意识,培养“三农”领域的优秀人才。

当前,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优秀“三农”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短板、差距在哪里?如何锚定人才培养定位、将人才培养目标镶嵌在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版图;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真正落地“三全育人”。如何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优化人才结构布局、激化师资队伍整体活力,涌现更多面向未来、问鼎前沿的人才骨干,实现人才队伍的全新跨越。


本期邀请人力资源部、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上述议题畅谈思考。

包平      人力资源部部长、人才办主任

吴益东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位办主任

刘亮      学生工作处处长

陈杰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邹建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张正光   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吴巨友   园艺学院院长

张树峰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晓光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当前,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优秀“三农”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短板、差距在哪里?


包平: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家级重要人才项目入选数量连续攀升,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但与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数量偏少,高层次总体规模小、人才学科分布密集、学院分布差异明显,学校和学院引人方式、方法仍然需要突破;二是师资队伍总体规模和结构尚有不足,与国内外同类型高校相比,高级职称比例和青年人才数量仍有提升空间;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仍需完善,人力资源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吴益东:


近几年,我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队伍建设、招生制度、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培养、科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学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仍有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学位点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需继续加强,在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仍然存在不足。在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优化、集聚社会资源等方面,与一流大学之间还存在差距。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持续加强,导师指导研究生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陈杰:


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国际学生培养亟需提质增效,突破目前来源国较为单一、生源质量不够高、全英文授课门数较少、硬件配套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张树峰:


我们在培养一流的人方面还存在差距:学生生源质量与学校的地位、排名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大力开展招生宣传,举全校之力继续努力。在进一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还有空间,一流的校友既是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与靓丽名片,更是推动学校一流建设的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撑。

刘晓光:


对照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分管工作中还存在如下短板:一是研究生优质生源质量提升工作,还有待加强。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比例有待提高,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保研等工作成效还需要有更多创新举措;二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还有待完善。面向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逐渐得到推广,但如何培育优秀学位论文,仍需要深入研究。三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还有待改进。如何调动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积极性,还需要加强学习。


对标“一流”,我们应该怎么干?


包平:


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紧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越的环境广揽天下贤士,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灵活的机制培育卓越人才。一是“人才引进”精准化。在做好定岗定编的基础上,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学科发展方向按需、按规划设岗引人,面向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目标以及区域重大需求,积极谋划顶尖人才引进策略,加大从事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的高素质人才的延揽力度,引领并快速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人才培育”精细化。持续加强“钟山学者计划”为基础的人才综合培育体系建设,措施上更加突出精细化,给予不同层次的培育对象以不同力度的支持,尤其是给予青年人才“超常规”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政策支持的针对性、有效性,源头上“选好苗、植好根”,过程中“培好土、施好肥”,让“好苗子”扎下根露出头。三是“团队培养”精心化。加强高端人才团队建设,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交叉研究方向的核心目标,规划设计一定数量的校级研究团队,在团队进人、物理空间、支撑条件(设备、基地等)、人员考核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刘亮:


对标一流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在本科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努力提高。在招生工作方面,一是要加强全校统筹,科学确定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结合专业热门度、毕业去向落实率、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学科专业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准入和淘汰机制。二是要紧跟改革趋势,及时研制我校招生应对策略。持续关注高考改革省份招生制度改革动向,加强形势研判,加大对江苏等改革重点省份招生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固化各专业(组)录取分数线,努力处理好生源质量提升和招生规模扩张的关系。三是要深化专业宣传,合力打造招生宣传南农品牌。全力打造全年招生、全员招生、全方位招生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的整体设计与规划,继续优化宣传队伍、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有效提升招生宣传工作的专业性、持续性、针对性,着力打造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宣传活动。

陈杰:


一方面,以合作办学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以密西根学院为阵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力求学生国际化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出国境学习交流项目渠道;结合我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与学院学科发展、学生需求,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增加长期项目数量;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教育机构的学生交流合作,丰富短期学生交流项目类型;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农业专业背景以及国际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面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国际学生管理机制,把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优化国际学生招生布局,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目标为导向,突出学校专业优势和特色,锚定重点生源国别区域的对口高校,建立校际合作生源推荐网络,优化招生流程路径,完善招生总体框架。构建以科研合作为驱动的高层次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学生科研合作双提升”计划,以科研需求为导向促进国际学生招生培养。

邹建文:


一方面要“搭好梯子”,以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为主线,发挥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向心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章强调,必须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中也多次提到“人才强校”。坚持引培并举,以沈其荣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起点,着力培育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在激励政策、平台机遇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成长支持,完善“传、帮、带、践”培育链,打造支撑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要“挑起担子”,以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基础,构建以“师生共同体”为载体的人才培养一盘棋。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新农科、新工科的建设内涵,以一流学科为引领、以一流师资为主导,注重党建科教深度融合、三全育人多维协同,全面推进人才工程建设,打造师生共融的“师生共同体”,将一流学科、师资优势转化为一流人才培养的优势。


张正光:


主旨报告中提到的“有一流的人、干一流的事、开一流的路”三者共生互动、相辅相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以学术大师为领袖,打造“一流人”的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突出其在干“一流事”中的关键性作用。学院将秉持“传承中发展”的理念,一方面对标学院现有的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范式,围绕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结构合理、有创新活力、能创造效益的学术团队;另一方面按照院士等国家领军和高层次人才的标准,形成以平台和团队的一体两翼的支撑格局和培养方案,力争在国家级顶尖人才中实现突破。与此同时,以管理改革为契机,整体推进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建设,为激发创造力、提升幸福感开“一流路”。学院将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强化团队的自主规划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人才向重点、优势和特色领域汇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内卷。坚持以人为本,使教师充分明确发展定位、紧跟科学发展导向,树立浓厚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荣誉感和幸福感,强化学院的凝聚力,保证学院建设的优势与特色。

吴巨友:


对标一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施行“引育并举、人才强院”。以研究基础厚实、特色显著的园艺物种为依托,构建“杰出科学家+团队”梯队合理的全产业链人才群体,培育战略科学家和高峰人才。树立典型标杆榜样,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引导教师争做同行脑中有印象、重要会议有声音、主流期刊有名字、产业企业有口碑、同事学生有美誉的好老师,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坚持“四链融合、立德树人”。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践行开放院门、校门和国门办学理念,积极拓展优质资源,大力加强内涵建设,量质并举,以质为先,构建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通服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厚植学生三农情怀,系统传授专业知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夯实其本领,赋予其底气,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质量培育“强农兴农”的生力军。

刘晓光:


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南农的追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公共管理学院是学院的目标。对标国内外一流公共管理院系,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宣传和宣讲,鼓励教师参与到吸引优质生源的工作中来。二是构建流程和平台,培育优秀学位论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引导,为教师积极投入研究生教学提供激励和反馈。



为学校“奋进一流”,有哪些提议?


包平:


继续以“双一流”建设和“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牵引,把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引育规划,按照适度规模、提高水平、优化结构、分类建设的思路,按需设岗、精准引才;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师的KPI评价及绩效津贴分配体系,加强目标管理,提升整体人力资源活力。整体上,逐步实现“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着力提高“引人”质量、提升“育人”成效。

吴益东:


研究生院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国家、社会发展真正需求的高精尖人才:一是进一步完善学位点布局。全面开展学位点基本状态数据整理分析,加强学位授权前瞻性布局,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着力培育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和专业学位博士学位点。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动态调整,不断增强学位点建设与师资建设、招生计划分配、培养投入的协同,优化学位点布局。二是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尝试构建从课程到科研论文的全过程学术规范体系,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强化思辨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拓展国际交流方式,拓宽博士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实践锻炼及就业规划指导,提升博士生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培养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引领者。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案例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平台,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案例库,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继续凝聚涉农企业、党政机关、农技推广机构等力量,通过校企校地合作持续扩大研究生工作站体系建设规模,强化工作站育人效能;持续实行工作站与招生指标联动,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融合育人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研究生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我们将不断强化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根据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综合性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

刘亮:


在就业工作方面,一是坚持就业育人,坚定引导大学生与新时代同向而行。学校要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厚植爱国情怀,触动学生在“与祖国同行”的报国之志中实现职业理想。重视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充分把握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业态、新就业形态的历史性机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投身重点领域就业创业。二是加强联动反馈,不断优化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制发布校院两级就业质量报告,发挥就业大数据对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作用,从人才需求的最前端发力,解决人才供给侧问题。各学院要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努力拓展资源,切实加强就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积极性,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要落实学院就业责任,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全面开展“就业战略伙伴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打造重点行业就业市场,拓展新兴就业空间。精心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招聘活动,深入实施“岗位精选计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定向输送。

张树峰:


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体系构建,通过顶层设计的制度规范或典型榜样的宣传引导,推动专业老师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外育人体系建设中来,全校逐步形成从漫灌到滴灌这一育人理念从观念思想到实践行动的全面转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政策投入与激励引导,努力将全校力量统一到取得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一流成绩上来,特别是对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热情与积极性潜能还未充分挖掘,如何构筑一荣俱荣、师生一体的创新创业团队十分关键,从指导教师层面来讲这需要在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招生指标等方面有显著吸引力的突破。


采访|赵烨烨 许天颖
统稿 | 许天颖
编辑 | 郭嘉宁  
校对 | 权灵通
推荐阅读

南农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南京农业大学官方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