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访美归来,谈华盛顿民间不一样的对华声音

人大重阳 2024-01-27

受访者贾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转自10月29日洞见美国。

核心要点

1. 用一个中国俗语来形容如今的中美关系,就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必须客观承认中美关系的重新回到常态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也要摆脱看到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丧失全局信心的惯性思维,要用更全面、立体、宏观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2. 中国国家实力的崛起对美国造成了压迫感和威胁感,这是美国对中国持竞争性态度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竞争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如何处理关系可以使中美双方各行其道的同时还能互相促进,这是一个不断协调平衡的过程,尤其需要双方树立良好的心态,学会与对方在有限的空间中共存。3. 任何涉及芯片领域的敏感话题都会在中美之间激起很大波澜,美方制裁的失败一定会引起美国国会更大的应激反应,促使他们选择最强硬的政策来坚守立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国自己能够实现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来打破垄断。4. 孔子学院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风向标。无论是通过商业合作还是社会交流,这种交往不应局限于单一机构,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可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中美之间一定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桥梁。

本文字数约4941字,阅读需要5分钟。


中美关系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中美最近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接触,但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对华强硬”甚至一度成为美国高层的主流态度。但是走出政治场域,美国民众对华持何种态度,是否和美国政府态度一致?美国社会如何看待华为芯片的技术突破?本期邀请到国际问题专家贾敏,一起来深度解读中美冲突背景下的美国民间真实声音。

主持人:美国历任政府对华都保持强硬的态度,并大肆鼓吹和宣传“中国威胁论”,美国民间对华、对中美关系是什么态度?是否和美国政府态度一致?


贾敏: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中美关系当下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但纵观我赴美考察期间,美国民间对中国来访人士的态度其实较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可能看到一些报道提到,美国出现了仇视亚裔的社会风潮,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社会的全貌。我认为,中美之间现在确实存在着因如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认知差距,但中美关系正在逐渐复苏。两国高层在彼此推动,我们民间人士也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最好能够把真实、友好的声音通过合适的平台表达出去。如今双方最应该做的,就是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一起想办法把中美的交流趋势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主持人:脱离政客眼光,美国民间对华的态度如何?


贾敏:美国的民众非常关心跟自身生活、经济收入直接相关的中国话题。在访学过程中,我发现美国民众的看法实际上是比较全面的,而且能认识到中美关系是“合则两利,斗则两败”,并非很多刻板印象里所说的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中国发展和中美关系,只不过他们的目光更多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走向民间,寻找让更多民众在多场景的交流中提升对彼此认知的机会,跟美国民众做深度交流的话,收获会非常大。

主持人:以全面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目前在哪些方面呈现出较“热”或较“冷”的状态?


贾敏:用一个中国俗语来形容如今的中美关系,就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会发现,虽然当时中美几乎已经等到解决贸易争端的时机,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这两件大事对中美关系形成了整体性的影响,给中美关系掀起了惊涛骇浪。

当下正处于恢复阶段,我们必须客观承认,中美关系重新回到常态需要时间,需要两国高层和民间的耐心、技巧,还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毕竟在过去的几年中,太多的交流机制被阻隔和暂停了。我们不能把中美关系局限在特定领域,某个领域的交流增多就说中美关系变好,这是较为片面的;同时,也要摆脱看到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丧失全局信心的惯性思维,要用更全面、立体、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中美关系。

主持人:在美国社会中,对华友好的专业人士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和两国未来的发展?


贾敏:美方专业人士对于中美关系持很客观的态度。他们认识到中美关系确实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声音较为温和和积极,表达方式更为冷峻和客观,特别是疫情后大家确实有重新互动的渴望,因此他们也会更加珍视这个时期的中国访问学者。

美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不友好,更多是出于竞争的心态。我并不认为美国现在有彻底的“反华”人士,他们更多的是对自身发展产生了忧虑,而中国是带来影响的重要因素。中国在过去几年中积累出的国家实力,对美国形成了一种压迫感和威胁感,这种竞争是长期客观存在的,中美双方怎么看待取决于自身的心态和态度。

在这样一种互相竞争的情况下,美方要客观认知目前的局势,中国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何处理关系以使中美双方各行其道的同时还能互相促进,这是一个不断协调平衡的过程,尤其需要中美双方树立良好的心态,学会与对方在有限的空间中共存。因此我认为要增大会谈的机会,避免贴“友华”或“反华”的标签。但要对美国人不同的对华态度做细致的区分,既要冷眼相待又要耐心周旋,我们需要反对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出现的机会主义者,他们会抓住每次机会扩大负面效果以打压中国。

主持人:美方政界和商界,对于现在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和解决之道吗?


贾敏:中美企业家更希望在商言商、谋取利益最大化,不希望中美关系出现恶化,并且在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努力。在经贸问题上,我们更该考虑实际的成本计量、分析,多做实事判断,避免做一些形而上的、概念上的价值判断。投射到中美关系上,就该多说一点有利的东西,少说一点虚无缥缈的、没有基础和证据的东西,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复苏缓和提供新空间。

主持人:在美国社会中,企业家的游说和交涉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贾敏:从长远来看,科技公司在中美关系中的角色非常微妙,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禁令不是法案,在未来还会有调整的空间,所以我们也不要对这次商务部的禁令抱有太过悲观的态度,还是要保持平稳的心态静观禁令后期的执行进程,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答案。

主持人:这一轮美国芯片禁令升级前,华为推出了搭载全新5G芯片的mate60手机,并在国内掀起了关于突破美国芯片限制的热潮,对于这件事情,美方各界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讨论?


贾敏:这个事情其实在美国民间没有任何波澜,但是美方制裁的失败一定会引起美国国会更大的应激反应,促使他们选择最强硬的政策来坚守立场。华为的技术超越,确实将某种恐惧情绪传递到了美方反华人士的心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话,新禁令的出现跟本次雷蒙多访华和华为新品发布有一定的关联度。

美国国会的态度基本不会改变,美方不会因为中方的科技突破就妥协。我认为芯片问题在中美科技领域的竞争中是死结,任何涉及芯片领域的敏感话题都会在中美之间激起很大波澜,中方的任何让步都会引起美方的回应,所以可能唯一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国自己能够实现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来打破垄断。

主持人:美国国会众议员本身对于中国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与他们在担任议员期间的政治身份一致吗?


贾敏:我们知道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在外交问题上,权力基本属于行政领域。但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的立法机构对于行政机构的不信任感越发强烈,如今美国国会越来越渗透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议员每两年举行一次换届选举,因为任期较短,所以每个议员职业生涯最大的目标就是赢得连任。在两年的任期中,绝大多数的议员在竞选期间不会轻易改变他所坚持的议题,以便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从实用主义和功利角度来看,如果涉及中国的议题能够为自己的政治履历添上一笔,那么中美关系就会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些政客来说,反华是一种机会主义的生意,却不是长期的生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将中美议题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这意味着这些政客在对中议题的态度上并不是原封不动的。

主持人:美国媒体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跟政坛态度一致并保持紧密联系?


贾敏:无论对于美国政客还是媒体,“反华”其实就是一门生意,其背后都是利益的衡量。如果这门生意有利可图,那他会做下去。

很多网友如果长期关注美国的话,就会发现媒体报道跟政府行为之间其实是共振的,其可能反映出背后美国民众的社会议题和话题建构。所以关注媒体的议题动向和焦点话题仍然是有必要的,可以捕捉到美国政府的近期举措。

但近年来,美国媒体在国际新闻中的报道质量下降很多,又加上疫情影响,中美之间出现了很多物理上的隔阂,因此美国媒体的很多报道都是取材于第二手、第三手资料,其权威性、真实性存疑。

主持人:在美方强烈的反华态度之下,孔子学院的逐渐关停是否关闭了美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社会所谓的“文化包容”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贾敏:我认为如果仅仅谈论现在孔子学院在美国遇到的困境是不全面的。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兴起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尤其在本世纪初,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实现世界治理的宏愿。在这个宏大叙事下,美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孔子学院的成立也是为了呼应这股热潮,以一种国家支持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但在2016年之后,孔子学院遭受多重困境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妖魔化”——将孔子学院打扮和扭曲成“中国政府官方机构的代理”,再加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孔子学院在北美基本已趋于萎靡。

孔子学院的兴衰,折射出中美关系的根源性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美方对待中国崛起产生的不健康心态。

尽管孔子学院目前可能处于低潮,但其在过去十多年对中国跟世界交往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对于孔子学院现在所处的困境,潮流不可逆转,但在战术层面我们需要适时调整。从中方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思考在对外传播时,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在地化,要适应当地的社会土壤寻求发展。

孔子学院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风向标。在新的议题上,中美之间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些新的桥梁以化解矛盾?无论是通过商业合作还是社会交流,这种交往点不应局限于单一机构,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可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主持人:我们应该对中美关系抱有怎样的预期?美国社会能否接受他们无法改变中国崛起的客观事实和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态度呢?


贾敏:我认为不管美方态度如何,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美方可能会提供一种第三者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发展,而我们只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所做的一切东西,都可能会引发世界的关注。中国发展的体量已经产生了非常大地溢出效应,因此,中国自身发展的健康、正确与否,会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关系。但我们不需要刻意调整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做好自己的事情可能就是提振中外关系最大的积极因素。

主持人:从网民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做好什么才能够为中美关系的未来提供民间基础?


贾敏:我认为我们要回到本职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提振经济,让自己有储蓄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衡量世界,说到底就是旅行,旅行是最好地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有条件和资源去看世界的话,那么你理解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我对中国最大的希望就是提振经济,让民众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看世界,在交流中形成新共识和新文化。

在这个层面,美国也需要给美国民众创造看世界的机会,通过促进人员的交流使美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双方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消除误解,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包容。把民间交流做活,才能给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最实际的体验。

至于之后,我的建议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推荐阅读

“俄罗斯依附中国”?甭理!

在越南的论坛主讲: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必败

两年前的决定,澳大利亚后悔了吗?

6年前,有篇文章力主“金融强国”战略,似乎都说中了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者访美归来,谈华盛顿民间不一样的对华声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