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关注】美国一流大学如何促进创新创业?

王志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21

创新源自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与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创业则是在充满高风险、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体现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有效建立起衔接创新与创业之间关系的生态系统,是提升一流大学科学研究实力、促进大学原创知识的市场转化、激励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创新产出的关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中的“旗舰大学”,在激励创新的内部组织变革、跨学科研究计划、创新成果的合规审查与专业化服务、创新成果的技术转移与校企合作研发、大学教师的学术创业等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自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王志强(1981—),男,甘肃酒泉人,博士,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与比较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客教育研究。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作为全美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其卓越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组织变革,逐渐培育出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早在1989年的战略规划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提出要“继续进行研究领域的超越”,在1995年和2001年的战略规划中,又分别提出了三项目标:一是增加研究资源,促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研究经历;三是使研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服务。其中一个重点措施就是推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最近20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带来的知识生成节点化、创新的个体化与分布式特征,使得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新的知识生产过程中,促进大学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式。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创新到创业的全生命周期的三个关键节点出发,已经构建起了符合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开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为创新与创业之间初始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以具有百年历史的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作为专业服务平台,为大学内部有意愿尝试创新创业活动的师生提供专业化的法务咨询、技术转让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种子资金扶持等一系列的服务。

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以下简称WARF)是美国最早出现的负责大学专利申请、技术转让许可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的专门机构之一。与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将技术转移机构设立在学校的行政组织框架内并拥有其控制权与管理权相比,WARF却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以基金会的形式设立在学校外部,它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性质而非行政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威斯康星大学直接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授予WARF,WARF通过与大学签订协议的方式专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校内各种研究成果的技术转移工作。其任务是推动大学内部的创新成果向产业部门的转移,在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并造福社会的同时,通过技术许可为大学的科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使大学的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WARF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校各个研究项目以获得最新的技术研发信息。一旦发现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就会邀请发明人向WARF披露其技术。WARF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由WARF的信息部、技术和市场分析部、投资分析部、专利顾问部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掌握分析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具有丰富的经验)负责评估该技术的可专利性、市场价值以及有无向外许可的可能等。通过委员会评估的项目将由WARF管理并由WARF与发明人签订协议,将该发明申请专利的权利交给WARF,专利许可收入的20%归发明人。WARF出资并聘请与其合作的专利代理机构撰写申请文件和办理申请手续,WARF对文件和申请程序等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WARF的信息及技术许可部门则通过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许可渠道与潜在的技术需求方联系,签订许可合同,并对许可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和权利维护。在扣除运营成本之后,WARF将盈利反馈给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而WARF并不决定这些资金的使用,以免大学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直接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从而保持大学科学研究的独立性。

近年来,WARF拓展了其服务的范围,不仅从专利保护和技术许可等方面获取收益,还直接介入技术转让后的市场应用过程中,以获得持续的资金回报。WARF通过与企业签订一揽子合同的形式,不仅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还会在此项科研成果的后续研发、改进、必要的研究人员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依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已有的研究优势,WARF全面地拓展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WARF目前从事的活动还包括为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新创企业提供培训服务,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为不同系科间的合作研究搭建信息平台,发挥各地校友的力量,帮助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通过信息资源库构建不同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的“创新特征”,使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每一个基层学术组织都发育出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的创新文化。

(二)组织变革与校企合作:构造以大学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在构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大学内部的组织变革与外部产业部门之间的深度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为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过程建立起顺畅的信息、资金、技术、社会合作网络。

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始实施集群聘请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IHI)。该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跨越现有院系科所的边界限制,搭建一个促进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满足多个新兴领域的研究需求,同时构建大学-州-产业-社区创新性的伙伴关系。在该项战略计划中,威斯康星大学主要通过组织研讨会、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群体之间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合作、为参与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提供各种帮助等手段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参与这一计划的教师被称为集群教师(cluster faculty)。这些教师具有多种身份——他们除了承担所在学院规定的各种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愿加入任何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集群中。这些研究集群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虚拟的组织,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机构,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不同研究者之间所共有的研究兴趣,这就将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集群与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区别开来。这些独特的研究集群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集群、计算机工程研究集群、美国比较研究集群等。从集群聘请计划的实施效果来看,每一个研究集群都在课程开发和研究团队的组成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开发,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经开发出了新的跨学科计划,这些计划不仅整合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资源,也吸引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集群聘请计划对于威斯康星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体现在:将生物科学技术融入本科化学课程的实验部分中、为私营部门员工实习和培训创建新的跨学院竞赛、为跨学科实验室和个人获得实践经验创造新的机会。一些研究集群通过提供专门的夏季学术计划和机会,为少数族裔学生和具有本科水平的高中生开发其跨学科技能提供帮助。

进入21世纪之后,威斯康星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知识咨询服务、科研成果的合作发表、建立产业联系项目、成立大学-企业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伙伴关系。为了加强与威斯康星州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位于研究生院的大学-产业关系办公室(UIR)。该机构与威斯康星州各行业协会之间的数据库进行协调,为大学教师在涉及产业部门合作的项目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同时,UIR还与WARF合作处理与大学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UIR还非常注重为大学教师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与项目指导,如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项目(I&EDR)每年就为那些愿意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教师提供大约总额为100万美元的贷款,所有的贷款必须投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与企业间合作的项目或大学衍生企业的项目;罗伯特·卓普技术创新基金(TIF)每年为大学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提供50万美元的资金。

除了资助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之外,威斯康星大学还通过鼓励各院系与产业研究联合会及其他行业协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大学-产业合作的深化。威斯康星大学已经与威斯康星州及全美范围内的21个产业研究联合会形成了合作关系,这些研究联合会所涉及的产业部门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实体性产业和金融行业。

(三)威斯康星研究区:打通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创业活动的终端环节就是各种初创型企业的成立。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区的功能则是打通大学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威斯康星大学师生最终的创业活动提供一个既真实又能依托大学资源的创业孵化器。

1984年成立的威斯康星研究区在设计之初的使命就是推动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而繁荣麦迪逊,乃至整个威斯康星州的经济。迄今为止,拥有255英亩土地的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包括专门用于孵化中小型企业的“种子孵化器”中心、37栋建筑物、接近3万平米的办公和实验室空间、会议设施、公共区域以及126家企业。生物技术企业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威斯康星研究区的主要产业部门。“你不能脱离大学的研究环境而单独地开设研究区。如果你是为了大学的成功而建立研究区并始终铭记这一点,那么大学研究区一定会成功。”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仅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就汇集了800名专家和2 200名左右的研究生,整个大学中有16个系涉及这些领域的研究。因此,这种庞大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基础对于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创新活动的繁荣及创新企业的出现起着基础性作用。

除了鼓励大学教师的创新活动外,研究区也为学生的各种创业活动提供系统性的扶持。如为一些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学生项目提供免费场地、建立创业者与风险投资机构间的联系、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导师等。茹兰导师项目(Rullan Mentorship Program)就是一个例证。

1989年,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建立起了可以容纳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实验室在内的大学科学中心(University Science Center)。发展到今天,大学科学中心内已经云集了大批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大学与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由创业者之间组成的企业家网络则免费地向威斯康星大学开放,教师和学生可以任意获取该机构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对企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创业者则可以充分利用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设施和其他资源。科学中心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则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1999年,研究区又在大学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集创业、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孵化器设施——“MGE创新中心”(MGE Innovation Center)。该机构的占地面积比大学科学中心大三倍;具有更快和更能满足需求的高速网络;建立了更为灵活的实验室服务机制;扩展了不同机构间举办研讨会和进行互动的空间,增加了更多的服务性设施。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那些由大学教师所创立的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初期,为它们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帮助。这些措施进一步吸引了威斯康星州的企业、研究机构、其他社会团体进入研究区中,有效地促进了以威斯康星研究区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目前,这个新建的孵化器内已经拥有了21家新创企业、2个风险投资机构和数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打造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


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它以鼓励和推动创新为核心要素,包括了政府、产业部门、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多个部门,以分享共同认可的目标和价值观为系统存在的基础,从而实现繁荣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和培育更多的创业企业。在这个庞大而自发演化的系统中,大学作为知识保存、知识创造、知识传承与扩散的中心,将逐渐成为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变革的路径,也是保持其内在繁荣的动力基础。

  (一)开环系统的原点:培育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造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创业行为来讲至关重要。一所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会推动校园内的文化变革,维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目前,全美有超过1 7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其中450多所大学形成了完整的创业项目。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办公室发布的报告表明,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区域中主要的创新提供者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伙伴。许多大学都将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与此领域的标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对比,以期达到同样的社会经济效益。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也发现,近年来大学研究区内新创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并非传统的工程专业,而是来自其他学科,这反映了创新来源正在扩散,大学内部的学术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也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其中形成跨学科的创业团队俨然已成为美国大学研究区发展的趋势。

  最近几年,美国的许多大学都在设计新的课程与项目来繁荣全校范围内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增加创业方面的课程,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更多的创业尝试。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创业学分、资格认证等方式鼓励大学生选择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项目。许多大学开始尝试通过跨学科的课程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活动。一些创新与创业学位教育就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学科学习特征: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学科,除了完成传统的创业类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课程,如大数据的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除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外,这些创新创业课程还十分重视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技巧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创业过程中的实践协作与相关商业和知识产权法律的学习。这些跨学科的悬系项目引导学生将新创企业项目、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和产业部门的需求之间建立关联,所建立的支持性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在真实世界中迎接挑战的机会。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成为构筑开环结构的原点,这体现在如何以真实情境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利用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合作开展创新,激发并维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环系统的动力:构造大学知识扩散的能力

  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建基于大学内部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知识扩散的全面性与延展性。在经典的“洪堡时代”,大学的功能是作为经典知识的保存与创造之地;在“知识生产模式2”的时代,大学的功能是作为“三螺旋系统”中的构件;但是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时代,大学的功能将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持续构造“开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动力”——最重要的是来自大学内部知识创造的全面扩散。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还开始推广一站式扶持的做法(one stop shop),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导师制、专利信息和授权许可在内的一整套服务。与过去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路径不同,未来大学的技术转移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区域联合的趋势。大学与所在区域的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共同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源的全面融合。

  (三)开环系统的形态:大学与产业部门的“契约合作”机制

  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站在产业部门角度而言的“需求方”;二是从大学立场来考虑的“供给方”。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三种形式中:一是大学的教育与培训为产业部门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二是在创新系统内,由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构成的各种社会网络以及非正式的“契约”促进了知识和信息在不同机构间的流动,激发了各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出现;三是研究型大学日益繁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许可透过各种技术转移的形式进入产业部门中,在节省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的研究能力。

  随着联邦政府资源的日益减少,美国的大学开始寻求更为广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渠道。一些大学制定了“前门政策”(front-door policies)以更加容易地与产业部门发生关联。大学则拥有了更多的资金以维系自身的人力和智力投资,研发基础设施等投资。一些在先进制造业和能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学也与大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产业部门获得了来自大学的智力支持,而大学有了更多的财富资源,包括人力和智力资本,研发基础设施。学生和教师也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之中,在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了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开环系统的目标: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向来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具竞争性的优势之一。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它不仅涵盖了必要的资金投入、环境建设、制度变革、灵活的政策体系等领域,更为核心的是不同创新主体间所构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量庞大的、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在承担着不同社会使命的机构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生命科学、新能源、电子通讯、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制药等诸多领域中开发出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今天,创新日益基于企业、研究组织和公共机构等经济体间的互动和知识流动。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它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大学面临着来自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自身所具备的反应能力却明显供应不足。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美国大学具有很强的通过自身变革而达成与外部环境平衡的能力。美国大学的内部组织转型更多地体现在了与产业部门,尤其是其中的创新型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网络化的创新机制。从美国大学变革的现状及主要领域来看,大学将会更加开放,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知识方面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最终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它容纳了所有构成创新过程的环节和参与主体,涵盖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过程,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分布态势,彼此具有互动竞争、互利共生、动态平衡的关系,并且在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之下而不断地进行演化,最终构建起一个国家/地区的持续创新能力。



本文原题为《美国一流大学如何促进创新创业?——基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分析》,约1.3万字,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此处为文章摘编,省略注释和参考文献。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