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该信什么?

蔡垒磊 请辩 2023-07-17

文:蔡垒磊

很多年轻人在遇到家里长辈老往群里发一些伪科学或谣言类的文章时,会善意提醒,但总会遭到家里老人的回怼,大概意思是:凭什么你信的就是真理,我这个就是不对的?
有些东西不可证伪,即你无法证明它不对,当你说“证实”的义务在对方时,老人们并不懂这个规则,他们觉得你既然无法证明它不对,那就是对——跟你胡搅蛮缠。有些东西或许可以证伪,但你一时拿不出证据,或者证据需要长期积累,但显然你不可能用一生去证伪一个观念,让你证伪了又如何?那不过是很多错误观念的其中一个而已,其他的怎么办?如果大家“该信什么”的智慧不提上去,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让这片土地上错误信息的比例小下去。
我们需要有一些规则和理念,去判断一个观念,一件事,是不是值得我们去相信。有时候你可能也会疑惑:是啊,凭什么我信的这个来源就一定是对的呢?这就说明你没有建立起一套“什么是大概率更可信的”的判断体系。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无法判断什么是一定对的,但我们知道有些东西一定错,有些东西不该信。什么不该信?首先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如果这样的东西可以信,那世上可以信的太多了,信不过来,比如佛是存在的,那上帝为什么不存在?这样的例子有无数个,相互矛盾的事物谁也无法证明别人信其他的就是错的,那就都不要信——不是说都错,而是要等可证伪了才信。大胆假设,也得小心求证,不可求证的就等可求证了再说,在此之前要保持怀疑。
其次是从逻辑上被证明有问题的,这就需要你平时有使用逻辑工具的习惯。比如今天财商日记微信2群里王灿同学发的一段话:

我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段话显然没有任何科学素养可言——从逻辑上已经可以排除,那就一定不可信。为什么?
1.每个人都不同,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习历程,不同的经历,怎么可能都到40岁左右到达顶峰,都到70岁左右衰退?要是我从出生就被关在一个小地方,不怎么跟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我在一个黑箱里成长,怎么到达顶峰,又怎么衰退?
2.每个人寿命不同,以前人跟现代人的寿命也不同,怎么可能寿命在变化,顶峰和衰退的时间却不变?
3.对多少人的追踪可以得出这个数据的严谨性?怎么追踪人的一生?依据什么去判断人的认知能力到底是顶峰还是衰退,用什么测试方法可以测出人脑的“认知能力”?谁定义的,凭什么?
不是说前边儿冠一个“神经科学家”的名字就可以用胡说八道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许写文章的人也是从别的地方拷贝来的结论,但这样写上去就代表其本身也没有分辨能力。
有人说,那我们该信什么?只信数据?
很多人觉得信数据就是信科学,错,数据很会骗人,收集的过程不严谨,解析的人解析错误,数据的范围不客观等等都会造成结论的天差地别,而且它还更有误导性,因为它给了数据,你就更容易轻信。
比如上面红圈里的表述如果变成:在100多位神经科学家里,有80多位通过独立实验,发现了一个共性规律,那就是:通过对高达万人的一生的追踪,耗费几十年的时间,得出“人脑的认知能力普遍在40岁左右时会达到顶峰,而到70岁左右会进入衰退”的惊人结论。
这样你是不是更容易相信了?其实里面的数据全是瞎编的,有些就算不是瞎编的,收集过程就有选择性和倾向性,或者实验过程不严谨,或者样本数据不够,只为了佐证自己的某种猜想而收集。比如郎咸平之流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喜欢直接引用一些明显收集过程就不可能做到严谨的数据,于是分析出来的结论我根本就不需要看。
数据在很多时候都并不可靠,因为收集数据的是人,设定收集标准的是人,解析数据的还是人,世间只有逻辑才是唯一可靠的东西。
所以当父母辈给出一些明显不实的信息时,你自己要有能力去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比如什么跟什么不能一起吃,你自己去吃一下不就行了,再让其他人吃一下看能不能都复现,只要不是都能复现,这里面就一定藏着更深层的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动作,何必争论呢?我小的时候还有屋里戴伞长不高,拔下的牙齿要扔到屋顶否则长不齐等等稀奇古怪的脑残式说法,像这样的东西,如果你都没有思维工具来确认自己该不该信,那你未来迟早会成为另一个他们。


..............................
Tips:加助理微信后,回复暗号“666”领取精心挑选的一份关于“财富”的输出合集,少部分来自付费内容。

....................................

加密搞钱俱乐部:后台私信“加密”
⭐NFT知识星球:后台私信“NFT”
⭐财商知识星球:后台私信“财商日记”
视频号:蔡垒磊

众号小号:后台私信“蔡垒磊”

欢迎⭐星标请辩,工作日中午见。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