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的“湖区经济”优势何在?未来何从?

兰红梅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兰红梅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热线》
当前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能够建构起支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创新的场所空间,而湖区恰好能够为此提供很好的想象空间,发展湖区经济是助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篇《长三角的“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一文中,华略智库兰红梅围绕长三角地区湖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优势展开了详细论述,那么在创新湖区方面,长三角又有哪些优势,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她说。全文3990字,阅读约11分钟


1、主持人张新:上篇提到发展湖区经济,不仅要发展湖区的文旅度假,也要发展湖区的创新产业,“湖区经济”形态,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在打造创新湖、产业湖方面,长三角的湖区有哪些优势?有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兰红梅:回到题目,若要细数长三角在打造创新湖区方面的优势,首先我们可以先看下创新活动的空间演化规律。自从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的发展经历了由线性模式到非线性模式、由单一主体的创新到网络化的集群创新的六次重要演变。其中从创新的空间演化规律看,归纳起来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趋势,也是跟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的:


趋势一是创新活动正在向都市圈加速集聚。从全世界的经验和历史来看,人、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都在向着“头部城市”不断流动,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形成的要素资源集聚效应,已成为全球普遍趋势。对于我国亦是如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创新活动都在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加速集聚。


趋势二是都市圈内部的创新活动出现区域分化。就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而言,“策源型”活动呈现出仪器设备的倾向,更多向科学城、大学城等“硬核园区”集聚,比如依托“上海光源”的张江科学城;“创意型”活动呈现出都市回归的倾向,更多向高密度、混合使用的“中心城区”集聚,比如北京地标之一798艺术区、上海M50文化创意园;“研发型”活动呈现出应用转化的倾向,更多向交通联系便利、成本优势明显、创新文化浓厚的都市圈近郊“科创社区”集聚,比如旧金山和洛杉矶周边的纳帕溪谷、纽约周边的纽伯里、东京周边的轻井泽、大阪周边的神山町等。


趋势三是研发创新活动更多选择生态和生活宜居空间。传统观点认为,人才和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关键,但是随着创新模式的演变,科技与生态的结合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选择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同时,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将使得“乐业带动安居”逐步转变为“安居带动乐业”,宜居环境将会更多吸引人才,进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活动。


图:大都市圈分布,来源:《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里白皮书》


长三角区域集聚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这六大都市圈,可以说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也就是说长三角的湖区极具天然的创新环境优势,可以与六大都市圈在承接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转移转化上拥有独特的优势,在创新资源、产业联动上也具备联手合作或深度融合的基础。


图: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


案例方面,苏州的独墅湖属于长三角地区湖区经济的佼佼者。独墅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西南部,与吴中区交界,距离观前街约16公里,水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2002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围绕独墅湖,依托区位及生态优势,着力构建创新资源集聚、新兴产业发达、高端人才荟萃、创新生态完善的科教协同创新示范区。目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初步建成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以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




2、主持人张新: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前所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湖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多指导性意见。那么目前,都有哪些利于湖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呢?《规划》的发布又会对长三角的湖区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兰红梅:《规划》提出,在湖区经济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滨湖产业。发展湖区经济,通过发挥环淀山湖经济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整合示范区水乡古镇、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凸显江南水乡特色、融合现代元素的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魅力彰显的文旅休闲胜地,实现湖区周边经济协同发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原文


释放湖荡水网、田园风光、古镇文化等资源魅力,因地制宜发展湖区文体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现代滨湖产业,提升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生态型、江南韵、国际范的湖区经济示范区。


打响滨湖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江南水乡观光、古镇群落文化休闲体验、地方曲艺和传统工艺等民间艺术文化展示等旅游服务,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


大力发展生态体育康健,开发滨湖体育时尚休闲运动,联合打造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体育活动品牌。


布局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推动健康服务与移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等融合发展。


积极布局现代特色教育,依托高水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引进研究机构、特色学院、职业教育、教育咨询等服务机构探索国际教育资源服务新模式和在线教育新业态。


着力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融合科技、人文等元素,培育发展生物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争取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取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同期(2023-07-13)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示范区文旅专项规划》),可以说是进一步为环淀山湖区域明确了湖区经济发力重点,是以文旅发展作为区域发展引擎之一。


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


环淀山湖区域虽然涉及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其文化基因是同根同源的,三地文化渊源都是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演变而来。距今7000 年的马家浜文化,主要发现于嘉兴市南湖乡;距今6000年的崧泽文化,主要发现于青浦,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其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化,成为代表江南地区特质的吴越文化,是示范区的文化根源。


《示范区文旅专项规划》聚焦“江南水乡”特色,提出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后花园”,建设集人文历史体验、水乡度假休闲、运动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体验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塑造“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的文旅形象,彰显以吴越文化为基础,融合海派文化的人文特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南水乡文化品牌。


从空间格局上,环淀山湖区域是上海大都市核心与江浙水乡腹地联系的重要“门户”和“纽带”区域。特别是示范区位于以上海主城区为都市核心的海派文化圈,以及以太湖为生态核心的吴越文化圈重叠区域,其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上海中心城、苏州、嘉兴等城市区域,以及周边松江、昆山等区域,乃至周庄、南浔等特色古镇具有联动和呼应关系。以江南意向、水乡基因等为总体意向,借鉴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理念,打造集中展现“江南水乡”文化魅力的游憩区域,重点彰显“水乡韵”、把握“湖特色”、整合“多资源”,打造江南文化名片。


图:区域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来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




3、主持人张新:接下来,长三角地区要更好地发展湖区经济,还有哪些抓手和发力点呢?



兰红梅: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一些具备自然生态、科技创新等基本功能雏形的湖区经济,目标是要成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福祉、各类空间开发与保护统筹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更要用湖区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低碳生态理念推动产业融合,而“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长三角地区要更好地发展湖区经济,更要以功能塑造为抓手,塑造“新生态、新科技、新文化”核心功能,提升湖区经济新优势。


塑造“新生态”功能,立足生态绿色本底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绿水青山”更加充分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蓝绿空间塑造转为努力培植绿色经济发展新土壤。要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围绕“生态导向”吸引更多、更好的主体,切实将先前的限制因素转化为当前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这也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必经之路。


塑造“新科技”功能,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冒险”的良好氛围,打造自主创新的“发射场”、前沿场景的“试验场”、全球招才的“引力场”、成果转化的“着陆场”、未来产业的“竞技场”。要在创新驱动方面,围绕“科创导向”探索更高、更新的路径,注重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机制突破,进一步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这也是长三角地区的特点与基础优势。


塑造“新文化”功能,对标“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总体目标愿景,从打造江南水乡特点的文化标识地转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观,增强江南文化叙事能力。要在宜居宜游方面,围绕“文化导向”讲好更真、更美的故事,深入诠释农耕、水利、江南、古镇文化内涵,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文化,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这也是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基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湖区经济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湖区开发与发展研究》课题组,1988.

2.从“涵养地”到“聚宝盆”:新形势下湖区经济如何大放异彩,上海中创研究院,2021.

3.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建设,江海学刊,2023.

4.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里白皮书,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2.

5.协力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群众期刊,2023.

6.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

7.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2023.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月刊】华略智库8月刊:赴一场盛夏之约 向着远方再出发【原创】长三角的“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
【原创】职场95后的荣誉感:为什么要在创业型公司继续干?【原创】38年老兵自述:五个维度看决策咨询工作的辩证法(通透)【原创】上海有虹桥,苏州有花桥……【原创】如何运用智库思维做视频内容产品?【热文】市委书记执笔,如何将城市推介写成美文?【热文】东莞干部发问:要向苏州学什么?【热文】上海,如何在角落里做城市更新?【热文】聚天下英才,深圳有何特殊吸引力?市委组织部这篇文章讲透了【热文】华为冲破封锁携5G回归:“轻舟已过万重山”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