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们这样说……(一)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教育现代化内在规律,统筹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之力厚植城市发展之基。


4月17日,在全市教育工作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高新区教育文体局、金牛区教育局、青白江区教育局、邛崃市教育局、成都第二中学交流了经验做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立育人初心  活思政课堂

打造思政育人特色体系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育人初心、活思政课堂、提工作质效,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匠。


打造蓉匠先锋特色党建,将育人初心立起来

一是围绕办学定位,突出工匠文化特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确立培养新时代产业工匠的办学定位,实施蓉匠双讲堂、蓉匠双主体、蓉匠双平台、蓉匠双导师四大特色举措,打造厚德馆等11个思政阵地,让党建与工匠文化、教学场所互融,形成了“蓉匠先锋”特色党建文化。


二是校企协同育人,突出打造特色马院。创新构建“一核六维”融合式思政育人模式,打造工匠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校企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5个,立项四川省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等项目19个。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突出思政特色成果。大力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获批全国样板支部2个,省级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等称号4个,市级先锋示范团队、党建创新项目等24个。


打造三个育人特色课堂,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一是守正创新,夯实理论学习主课堂。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年度实施方案》,实施“课程思政100工程”,全面推行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持续开展“一院一周一观摩”活动,实施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同台共舞、同题共答”集体教研工作。


二是创新载体,激活实践特色大课堂。依托“工匠文化双讲堂”等3个省级思政工作项目,创新打造“国旗下的思政公开课”等载体,积极建设“校-园-企”思政共同体,重点推进成都工匠文化教育博览园建设,以四川荣军博物馆等校外基地为基础,搭建“红润匠心”实践基地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三是融通资源,拓宽网络思政新课堂。通过实施“微阵地、微活动、微服务”“三微行动”,打造学校矩阵式传播平台,扎实开展“课堂革命在行动”等云端思政特色活动,开发集素质测评、诊断改进等功能为一体的“成都工贸”服务APP,将思政内容送到指尖、传到心尖。


打造协同创新特色机制,把思政育人强起来

一是健全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建立三方协同、双轮驱动、六维合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入选四川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每年学生就业率超过97%,获评“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星级示范校”,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尔基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二是建强工匠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高端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计划,引培一批名师名匠,思政教师队伍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教师、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学雷锋先进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等各级各类荣誉百余个。


三是发挥学校品牌引领力。学校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服务老挝等国家20余所院校、机构,思政工作育人成效得到业界充分认可,获批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服务贡献”西部地区50强,荣获全国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几十所兄弟院校前来交流。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体局

创新学区治理模式 共筑区域教育生态

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学区制治理,形成了“街道—部门”分层管理、“优质校”带动“薄弱校”集团化发展、“家校社企”融合教育的治理模式,共筑起创新开放、公平包容的高新教育生态。


站高谋远,绘制学区治理“路线图”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现聚集211所学校、17万学生、1.9万教职工。高新南区、西区空间距离较远,园区内各片区发展不均,既有重大产业集聚区,也有传统老城区,区内各片人口分布与流动性差异较大。因此以学区制治理构建教育治理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启动学区制治理工作,科学划分玉林、站南、大源、中和、西区五个学区。构建各学段“龙头校”结对“薄弱校”,以部门、街道分级管理为核心,打造学区教育共同体。


三是优化运行机制。以学区为依托划分5个责任片区,形成了牵头包联的责任机制。每个责任片区设置2名专职督学,开展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促进教育治理科学化。


精准施策,打造学位供给“蓄水池”

一是科学统筹,保障“有学上”。增量攻坚,先后开办中小学(幼儿园)65所,新增学位42180个。存量扩容,改造学校40余所,新增学位6135个。局部纾困,针对中和学区部分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学区内试点幼升小多校划片。


二是优质共享,保障“上好学”。幼儿园以街道为单位拉通摇号,扩大学区内优质幼儿园覆盖面。小升初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多校划片,实现优质初中资源共享。率先在全省试点全区随迁子女摇号入学。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好上学”。探索工作地入学机制,在高新西区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构建便捷入学交通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制”通学专线,相继开通30余条线路,服务20余所学校。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教育资助资金7600余万元,为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资助和服务。


统筹协调,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一是内培外引,实施学校“共建计划”。打响“银都”牌,向全区输出近10名银都小学优秀干部,带动辖区10余所学校高质量发展。建强“科大”系,充分用好电子科大这一金字招牌,打造大学引领中小学全面发展的高新特色教育体系。链接“名校”圈,与省市教科院、成都七中、石室中学等合作开办20所高品质学校。


二是强基固本,实施教师“共培计划”。做高“塔尖”,2020年以来,累计引育300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做强“塔腰”,2020年以来,面向高校招引293名优秀教育人才。做稳“塔基”,启动员额制改革,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20年以来,学区内轮岗交流的各类教师累计达532人。


三是提质增效,实施课程“共享计划”。研制“课程群”,构建“一核两翼六群”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全区已建成20所品质课程实验校。打造“教学云”,依托四川云教线上平台,整合七中初中、银都小学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开发“工具箱”,开展区域性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全球胜任力三大素养监测。2023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8项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创新开放,构筑多元共治“生态圈”

一是“学校+家庭”守护成长。着眼“吃的放心”,由教职工、家长等代表组成食堂监管委员会,推行“食堂开放日”活动,实现全区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零事故。着眼“睡的舒心”,实施“午小憩”工程,落实全市“作息令”要求,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躺睡条件。2023年,公园小学“平躺睡”获央视新闻“1+1”报道。着眼“学的安心”,开办夜光家长学校,加强学生家长法治教育,防范校园欺凌。


二是“学校+社区”合作共赢。构筑教育资源“磁力场”,创办成都高新区社区学院,打造青年学堂,推动学校、社区深度融合。“教子优方”学堂被评为2023年全国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构建教育安全“防护网”,联动社区化解各类招生风险矛盾,构建校园安全防护带,整治校外违规培训。


三是“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努力造就“中国心、世界眼”人才。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大力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让全球胜任力成为高新学子的必备素养。大力培养“未来脑、创新手”人才。依托全区丰富的科创资源,构建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体系,储备适应未来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金牛区教育局

五育并举  一体共建

助推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建设

坚持以“德”正心,强化“培根铸魂”

一是构建“全景思政”格局。打造“思‘享’金课堂”,13节思政课获省、市级精品课,为全市唯一入选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开辟天府文化、爱国主义、生态教育等德育场景,涌现出以“锦城卫·卫成都”为代表的德育名片和以见义勇为的谢柯江为代表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是实施心理健康“光·温暖”行动。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课题,探索“1416光·温暖”工作模式,树立“阳光浸润心田,温暖融入家庭”1个理念,聚焦教师赋能、课程引领、家校协同、部门联动4个领域,落实全员培训、朋辈帮扶等16项举措,全方位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构建“亲清家校”和谐关系。印发《金牛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编制责任、任务、流程、问题、成果“家访五张清单”。


坚持以“智”赋能,笃行“提质增效”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增加。2023年新增国家、省、市级领航示范优质学校16所,新增市级名校教育集团6个,实现全学段覆盖。现有省级示范性高中7所,数量居全市首位,新增2所已通过省级评估。


二是综合评价持续深化。以“分层、分类、分段”的差异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抓手,助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2023年获得国家、省级试点示范项目7项。


三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双减“六大提质工程”,持续打造金牛好课程、好课堂和好课题。2023年11节优质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9本自编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坚持以“体”护航,筑牢“健康基础”

一是创新“1+4+N”体育教学模式。以跑步和跳绳等1类基础运动强体能,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4大球强技能,以N项特色项目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23年学生朱思怡夺得杭州亚运会混合自由式轮滑金牌。


二是深入推进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建设。全区现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5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2所,数量居全省第一。打造“金苗杯”“金教杯”“金盟杯”“金冠杯”四大赛事品牌,连续两年在全市学运会足球比赛中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238人入选省市最佳阵容,15人入选全国最佳阵容。开展“微光行动”校园足球帮扶,帮助布拖县培养一批女足苗子。


三是推进“国球护眼球”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首个眼健康工程,开展“国球护眼球”项目,创建眼健康智慧管理监测平台,为12.82万名中小学生建立眼健康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精准开展学生近视防控。


坚持以“美”育人,落实“美育浸润”

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艺术教师开展国画、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培训,开设版画、鸣鸠琴等地方艺术课程,连续两年稳居全省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获奖数量第一。


二是开展面向人人的艺术展演。连续举办十三届区级校园艺术节,2023年覆盖全区12.97万师生。成都八中声乐节目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成都铁中武术节目参加大运村、亚运村表演。


三是创设校园美育文化。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出七中万达“全省最美校园”和抚琴小学“琴·墨”非遗艺术等“一校一特色”美育空间。


坚持以“劳”强基,践行“知行合一”

一是构建“中心+联盟+示范”劳动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劳动教育联盟”,全覆盖评选星级学校,形成师生家长全主体参与的“全劳动”教育模式。


二是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编制推广全国首张《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清单》,开发100门劳动教育课程,打造 100个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90个社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站,全兴小学获评全省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三是创新“护照+考评+勋章”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劳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劳动护照”过程性智慧化评价模式,建立区、校、班三级考评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每年组织开展“劳动新星”“劳动达人”等劳动勋章评选活动,以多元评价助推劳动教育纵深发展。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小邹   校对|木子、石头

推荐阅读

成都市召开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10位成都校长(书记)的青春成长锦囊,请查收

打开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新模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