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工大”公众号十周年 | 共济十载,初心常在,未来可期!

新闻文化室 海工大
2024-08-30



十年岁月并往

笔尖在时光上走过

我们用文字书写海工大故事

用文章描绘青春校园色彩

十年,3652天

1400余篇文章推送

11万铁粉、数10万条评论区留言

我们的字字句句

被融入到海工大的点点滴滴

在双向奔赴中

一同把故事写成了最美的篇章

……


海军工程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


根据2024年5月数据统计

海军工程大学微信公众号

“海工大”

官微粉丝数量已达110000+

官微累计推文1400+

官微阅读总量高达10000000+

粉丝留言100000+





感恩相伴于成长

细数过往的春夏秋冬

我们将镜头转向自己

一同回忆新媒体的初心


2014年5月28日,微信平台上多了一个名叫“海工大”的公众号。

那一年,是微信公众号喷涌而出的一年,很多后来成为大V的账号,都是在那一年走上舞台。在璀璨的群星中,“海工大”公众号勇敢迈出第一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领悟新兴媒体的独特魅力。从初出茅庐,到获评为海军6个优秀新媒体平台之一,十年的探索实践,“海工大”有了许多高光时刻,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这里有我们青春


红土地上,5名新学员被选拔担任大学红安拉练期间的战地快报助理编辑。在协助指导老师出版好《红土地快报》后,又自己做了一期《红土地“漫”报》,头条是网文风格的人物故事,二版是“一封家书”和“三行情书”,三版是“表情包策划”,四版是“网易云”风格的热评。当时的他们还未意识到,这些风格活泼、吸引眼球的文章,就是后来公众号原创推送的雏形。

作为年轻学员的他们坚信,这些新颖的展现形式,一定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约定:“加入大学的学员记者团,做一名校园媒体人,让今天‘漫’报的创意能被更多人看见。”

2年后,他们其中的两位作为学员骨干再次来到红安。也是那一年,在“海工大”公众号上,网文风格的微小说、“一封家书”微视频以及表情包策划……这些更“新媒体化”的创意被陆续推出,“海工大”公众号迎来了一个发展蓬勃期,粉丝年增长量达到了过去的3倍。


“海工大”公众号团队有很多学员记者,面向的主要受众是学员和想要报考海工大的有志青年,可以说从“诞生”伊始,就和“青年”密不可分。而“青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永远敢于打破固有状态,拥抱时代前沿,永远充满激情,不怕失败。

十年来,“海工大”一直跟随当代青年的步伐调整着亮点,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成长,一茬又一茬的学员记者勇敢尝试,努力探索军队院校媒体的最优运营模式。

如今,那些早已经毕业的新媒体学员记者,或许不再是20岁时最好的模样,但十年后“海工大”却依然年轻,永远敢于自我创新,永远不畏挑战,以年轻人最喜欢的方式,为有志青年带来海工之声。


这里有我们的坚守


2017年,大四的学长们找到了当时团队唯一的大二学员,对他说:“从公众号诞生到如今,一届届学员记者在这里战斗,付出了无数汗水和心血,今天我们把阵地交给你,答应我们,要守住它。”

因为一句托付,这名大二学员和他的搭档顶住压力,保质保量完成了每年140篇推送的目标。2年后,新媒体团队更加壮大,而他也即将前往万里海疆。在交出“海工大”后台管理权限时,他对继任骨干位置的学弟说:“当年我答应我的学长,哪怕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也要守住阵地,我没有食言。今天我把阵地完好交给你,以后就靠你们了。”

时至今日,过去的学弟也已成为毕业数年的“老学长”,但这份“阵地意识”却在新媒体团队传承至今。

▲2017年,新媒体团队合影

十年来,“海工大”一共发布了1400余条推送。每一个数字,一笔一划都是新媒体团队在“阵地”上的坚守与付出。万家灯火团圆的除夕夜,在外的教职员工能在整点收到来自学校的祝福,背后是新媒体人大年三十的凌晨,仍然在电脑前奋笔疾书。实习出访学员在地球另一端的风采,能够第一时间传播开来,离不开海外的学员记者跑遍全船,只为寻找那短暂的信号……

2020年,因为疫情,交通停运,大学停课,许多工作处在停摆状态。但“海工大”的新媒体学员记者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海工学员倾情演唱抗疫歌曲<我的军校在武汉>》《“云”游海工春色,想念你的第n天》……一篇篇专题策划,凝聚起在全国各地的海工大学子。正如一名学员所说,在那些无法返校的日子,是“海工大”公众号的一篇篇暖心推送,让他感到自己被母校惦念,也正是这份踏实感让他在抗疫初期的惊心动魄中,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

如果说无穷尽的“青年”,是“海工大”发展的源泉,那么这份“坚守”就是“海工大”一路披荆斩棘,愈战愈勇的力量。这份“战至一兵一卒,阵地也不能丢”的坚守,会伴着“海工大”一直一直。

▲新媒体团队召开例会


这里有我们的情怀


多年前,担任新媒体部部长的学员记者,在红安参加新训宣传报道任务,一位红安籍新生家长专程来到“红土地”编辑部,向新媒体团队的编辑们道谢。他说,感谢“海工大”新媒体,让他们可以时刻了解孩子在军校的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海军工程大学。家长的肯定给了这名学员记者很大的震撼,也是那时起,他开始思考:“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做新媒体?”

几年后,这名学员记者去人民海军报社交流学习,成为“人民海军”微信公众号团队的一员,并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海工大建校73周年”的策划。在那篇策划最后,他坚持加了一段音频:“前方到站,太平洋”作为彩蛋。

后来,因为这段音频,那篇策划在朋友圈掀起了热潮,短短7个小时阅读量就达到了10W+。有读者说:这位编辑一定很懂海工大。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彩蛋只是一段普普通通的地铁到站提示音,但只有海工大学子知道,这段熟悉的声音,内涵着他们念念不忘却再难回去的大学时光。很多毕业的海工大学子在后台留言:“听到这段音频,眼眶湿润,仿佛回到了母校。”

在现在年轻人的手机上,除了“海工大”,还有数不清的微信公众号。选择那么多,读者却愿意点开仔细浏览来自“海工大”的推送,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讯息的渴求,更是一次奔赴。

在读者点开“海工大”的那一刻,或许他们会重新回到了长江之畔,回到他们的大学生涯,见到熟悉的教员,重新踏上无数次奔跑过的二田,耳边回响起那句“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

或许他们在屏幕上看到了某个熟悉的名字,某个熟悉的身影,在学员没有发手机的时间里,那篇推送就是心里惦记着的那个人平安的消息。

又或者,他们会在放下手机之后,在高考志愿上郑重地填上“91016  海军工程大学”。

新闻易朽,但情怀永在。对新媒体学员记者来说,或许他们也曾渴望过,凭借新闻报道这条路,让未来有更多的选择。但真正有一天,当他们离开了母校,卸下“海工大新媒体学员记者”这份荣誉时,却几乎都有一种:“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的信仰——用文案,用图片,用音频,用视频,去让更多人听到海工声音,让更多人看到一流海军院校模样。


未尽的尾声


十年,3652天。当它还是“未来”时,很漫长;但当它已经过去,站在路口回首,却发现,十年不过弹指一瞬。

在每一条精心策划的推送背后,新媒体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讲好海工故事,传递海工声音,让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放心,让所有人看到军校学员的昂扬姿态,看到大学正阔步向前。

“海工大”新媒体团队,要感谢每一位海粉,虽然不曾见过你们,但那些关于海工大的往事与思念、期待和祝福,与建设一流海军院校的宏大叙事相遇,在指尖与屏幕的点击中,勾勒着大国海军院校的形象。

和“海工大”相逢于人民海军乘风破浪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幸运。

未来的那一刻,我们仍满怀期待,在关于“海工大”的叙事中,与你温暖的指尖相逢。



十载春秋,风华正茂

海工大微信公众号

与你共赴岁月长歌

未来,还有无数个十年

让我们

凝心聚力,铸牢思想高地

为战育人,展现青春担当

媒体关注,讲述海工发展

听海拾贝,传播强军声音

星辰大海、万里海疆

都是我们共同的约定


点击翻页试试


策划:“海工大”公众号团队

视频:徐树杉 丁 东 赵书艺 曾朗朗

摄影:刘山筠 李安琦

海报制作:东原颉 岑金璞

责编:王思思 曹翰文

特别鸣谢:

国防科技大学 顾兆洋 蒋 然 赵统杰

陆军防化学院 杨 慧 向 勇

大连舰艇学院 吕豪鑫 王运扬 刘嘉裕 

       王 懿  

空军航空大学 刘禹彤 杜 圣

火箭军工程大学 李佳航 杨元刚 范清扬

武警工程大学 刘 昊 黄宣玮 王湛博

海工大微信公众号

海工大官方抖音号


欢迎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官方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工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