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独立评论

其他

存在即合理?荒谬至极!

“打假”佛教:看看佛教最初的样子
9月19日 上午 10:02
其他

杨金水是真疯还是假疯?

认知是分层次的,超越自己的认知强行去理解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可能未必是好事,对我也未必是好事,所以,需要设一个门槛,认知比较简单的人,文艺气息比较浓厚的人,看前部分免费的就够了,后面的内容对你们没有任何价值,不用付费看了。
9月18日 上午 10:02
其他

美国顶级未来学家:四个反“常识”的洞察,关乎财富更关乎认知

乔治·吉尔德,一个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陌生的名字。不过,在欧美,他可是鼎鼎大名的未来学家、经济学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曾引起过全世界的共鸣。在美国,他的名气大得不得了:福布斯媒体集团董事长史蒂夫·福布斯、白宫前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斯考森、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等一众大佬都从他的著作中获益;就连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是他的忠实读者,里根在世时,引用最多的作家,就是乔治·吉尔德。在国内,著名的科普作家万维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深圳报业集团资深编辑胡洪侠、财经作家吴晨等知名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人,都是他的粉丝。最近,这位美国顶级未来学家又出新书了,国内外大佬纷纷鼎力推荐。因为这本新书不仅颠覆了主流的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更洞察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演变逻辑。这本书就是《后资本主义生活》。乍一听书名,可能会让普通读者有点懵。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四大超级反“常识”的洞察,恰恰是社会与经济剧变的当下与每个人直接相关的东西。简单来说,这四个反“常识”的洞察就是:1.财富就是知识;2.增长就是学习;3.货币就是时间;4.信息就是意外。乍一看起来,恐怕有人会更疑惑了:这是不是全都说反了呀?然而并不是。吉尔德的颠覆之处就在于此,他用更最简洁、最精确的表述,重新定义了那些被奉为主流或进入教科书的观念,让人们看到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真实逻辑,将被颠倒的真相,再次颠倒过来。如果把吉尔德的洞察当成哗众取宠,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简单转译一下,也许你就会豁然开朗:1.财富的本质是知识;2.增长的动力是学习;3.货币是固定的、标准化的时间,时间才是最稀缺的货币;4.已知事件之外的信息才有价值,管控遮蔽了信息的价值。围绕这四个真相,吉尔德在《后资本主义生活》一书中,用一系列真实数据和理论推导,重新探讨了财富、增长、认知、社会运行逻辑等话题,给出了几乎全部反“常识”的观点,而这些恰恰是经济社会剧变的当下,与每个人直接相关的东西。
9月18日 上午 10:02
其他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每种思想都有它形成的背景,自由主义从一开始就将个人——而不是群体——视为社会的基础,这正是自由主义兴起时的积极意义,其目的是要推翻将人牢牢捆死在一个等级里的制度,把个人从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它赋予了个人极大的自由和权利,但与此同时,也要求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个人是社会的基础
9月18日 上午 10:02
其他

人类社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吃糠,要么吃屎

只有引进一个非常强大的第三方来强迫所有人遵守约定,如果有人不遵守就会被这个强大的第三方弄死。在霍布斯看来,口是心非、狡诈阴险的人类唯有出于对强大武力的恐惧感,才会真正做到信守约定。
9月18日 上午 10:02
其他

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自己的愚昧

一个国家最大敌人不是他国,而是愚昧。为什么这么说?从下面的分析中,应该可以很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1-有形之敌与无形之敌90年前的1930年,有一个著名的学案,叫梁胡之争。争论的俩人是两位著名学者梁漱溟和胡适,争论的主题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谁?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适,质问胡适:“大家公认中国的第一大仇敌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其次是国内封建军阀。您却认为不是,而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有什么道理。”可见九十年前的中国,包括学界都公认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列强。但胡适却认为不是。胡适沉痛地回答梁漱溟说:“什么都归结于帝国主义,张献忠洪秀全又归咎于谁?鸦片固由外国引进,为何世界上长进民族不蒙其害?今日满天满地的罂粟,难道都是帝国主义强迫我们种的?帝国主义扣关门,为何日本藉此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强国?”胡适越过有形之敌,看到的是无形之敌,可谓透过现实看到本质。周作人曾惊叹说: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俗话说,能够打败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它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自身的问题。胡适第一次跳出现象看到了本质,揭示了国家最大的敌人是贫穷、愚昧、贪污。阻碍中国强大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历史上是贫穷阻止多数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使人口优势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日本是全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但它通过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大投入,成为全世界人力资源最充沛的大国,成为亚洲最大的诺贝尔奖大户,自己也站在世界科技产业之巅。是愚昧让人丧失逻辑思考能力,不能正确的看待世界,从而人云亦云形成错误的共识,不经思考造成集体盲动,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做出正确抉择,一步步推动国家误入歧途。-2-爱国需要理性,防人莫若自强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正因为愚昧,认为国家最大的敌人是他国。于是在手机上常常看到,个别人一讲到这个国家,打!讲那个国家,也是打!在这个别人眼里,仿佛不是朋友遍天下,而是仇敌遍地球。仿佛让所有人恨,才是成功。2012年9月15日,热血爱国青年蔡洋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猛击车主李建利头部,击穿头骨致其重伤,落下终生重度残疾。蔡洋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也许情有可原。但当一位中科院博士、自诩爱国的大学教授赵某,建议在中国的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山打一个深洞,放入千枚核弹,引爆地球,让人类和地球都走向毁灭时,这种反人类的疯狂让人胆颤心惊,后背发凉。这些人动辄毁天灭地,让人类走向毁灭,视同胞的生命如草芥,多大的愚昧让他无比自信到明明自己已经在反人类,但他认为自己热爱国家。最近越南发展迅猛,有一种舆论是,小心越南成为未来的心头大患。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心头大患。但如果想一想,只要自己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国家自然就会越来越强大,又何来担心这个是心头大患那个是心头大患呢?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本可以让敌国德国和日本持续衰落贫穷,但它反其道而行之,丝毫不担心当年的敌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不担心原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国力恢复。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花巨资帮助欧洲经济复兴,在亚洲也是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日本本是二战的失败国,但鬼使神差成为二战后的赢家,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迅速改善,甚至在很多领域超过美国。就像一个人一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打垮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近现代中国没有晚清统治者争权夺利,没有军阀混战挟洋自重,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哪里又有让日本侵华的机会?一个国家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让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又何惧他国崛起?崛起的他国为什么一定是敌人而不是朋友?曾经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过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3-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和僵化德国两次挑战英国,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前苏联曾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最终折戟沉沙。但只要头脑清醒,有着基本的逻辑常识,就会知道,即使强敌环伺,每一个失败国家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他国。如果强敌环伺就是国家失败的理由,当代以色列早就从地图上被阿拉伯世界抹去。德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法西斯、希特勒。苏联最大的敌人不是资本主义帝国,而是它的愚昧和僵化。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表面的强大是它的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而它真正的强大,是自由和创新,不断引发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从计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都引领人类走进新领域。国家最大的敌人是国内阻碍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愚昧者总将自己的失败归因别人。于是用你死我活的对抗思维看待问题,用敌对破坏的招术对待他国。结果导致国家间信任缺失,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被排斥于主流世界之外,严重时还会遭到群殴。唐朝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当大多数人都习惯从外部去寻找原因的时候,最终只能是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而从内部的剖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时候,才有可能拥有文明与繁荣的土壤。曾经,鲁迅、柏杨等学者对国民性格的洞悉,正是在从内部探究中国问题的本质——责备自己应该往深处责备,才能揭示劣根,剪除劣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滋养着“国民性”的树根揪出来,不断追问下去。比如以下种种我们常见,却很少“刨根问底”的问题:·
9月17日 上午 10:04
其他

怀念八十年代,其实是对觉醒、宽容和人性回归的期盼

01.年轻、真诚与单纯的年代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1980年代,堪比诸子百家的先秦与大师辈出的民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因为短暂,所以今天的人们每每念及,无不唏嘘慨叹。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九天的正式访问。访美期间,74岁高龄的邓小平参加了80多场活动。当时,美国多家媒体将邓小平访美形容为“刮起了邓旋风”。邓小平访美从此,中国步入80年代!1980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年代。
9月17日 上午 10:04
其他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一2012年,我成了秦晖老师的博士后。博士毕业之前,一位与我在微博上相互关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建议我到北京做他的博士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辽西地域所限,可以交流的人和好的图书馆不多。然而临到报名的时候,社科院的行政人员打来电话,说我年龄超了一个月,不符合报名条件。而且态度坚决,没有丝毫商量余地。北京的一位朋友问我:“你还想跟谁做博士后,我也许可以帮你联系一下?”我说:“那你能不能联系一下秦晖先生?”秦晖是我最喜欢的学者,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两字。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他的一本书——《问题与主义》。很多人都对书商攒的书另眼相看,然而对当时身为地级市银行职员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根本不知道有秦晖这样一个人。这本书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我头脑中的很多“常识”与“定势”。从这本书开始,我又陆陆续续看了秦晖的其他作品,包括他当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长文,我头脑中原本的知识结构受到巨大冲击。读罢这些东西,秦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个颇有几分英雄气的人。或者说,他就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孩子,只有他有足够的清澈和“天真”说出石破天惊的话。所以我说出的第一个名字,就是秦晖。朋友说,秦晖老师从来没招过博士后,不过我可以帮你问一下。朋友的面子大,寄去我的博士论文后不久,秦老师回复表示同意。由此他成了我的“合作导师”,我成了他招的第一个博士后。二余虽不敏,然而非常幸运,我的几位老师,比如正式师从的葛剑雄老师、秦晖老师以及没有正式列入其门墙却对我提携有加的戴逸先生,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不过他们个性各不相同。戴逸先生是谦和的长者,清澈善良,一团春风和气,真是所谓的“老辈典型”。葛剑雄老师不但学问渊深,处理实际问题也如庖丁解牛,总能既保持自己的原则,又找到最好的解决角度。而秦晖老师与上两位截然不同。秦晖老师是一个从80年代“穿越”过来的人。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完整地保留着80年代的习惯。在正式入职(博士后算是一个短期工作,而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学位)前,朋友先带我到秦老师家拜访一次。朋友带了一盒茶叶做“伴手礼”,这是今天的社交惯例。没想到秦老师一见面就说:“我从不收任何礼物。”然后转过身来对我说,“我们既然有师生合作关系,你更不要给我带任何礼物,我们之间的关系保持得纯粹一点好。”我当然只好唯唯。进了秦老师蓝旗营小区的家,更是如同穿越回了过去:装修是几十年前的,不但风格完全落伍,而且多处已经斑驳。室内别无他物,到处都是书,从书架上溢到四处,沙发上,地板上,茶几上,到处是高高低低的一摞摞的书。事实上,以前只是读过秦老师的书,并不了解秦老师这个人。到北京后和朋友聊天,才知道秦晖老师和一般大学教授颇有些不同:他80年代末以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课题和项目,甚至书出得也很少。他做了近二十年的资深教授,成就众所周知,但是安于教授中的三级,甚至很长时间里没有资格带博士,他也毫不在意。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值得为之呼天抢地的天大的事,对他来讲,只是些懒得说的鸡毛蒜皮。几十年来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兴趣作研究,毫不为其他因素所动。秦晖老师接人待物有一个特点,没有一句客套话。纪录片制片人夏骏和我聊起,他与秦老师以前见过,有一次开会遇到,他叙了几句旧,秦晖老师却一句也不接,一开口就谈学术。他总结说,秦老师“只有学术思维,没有人际思维”。我记得我们第二次见面,他问我出站后怎么打算,我说如果可能的话,会在北京找个学术机构或者大学落脚吧。他马上表现出紧张的神色,忧心忡忡地说:“哎呀,这可是个麻烦。”秦老师这么聊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接。三做博士后,甚至读博士,都要帮导师打工干活儿,这似乎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常识”。因此很多博士、博士后公然呼导师为“老板”。但是秦老师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我不需要你帮我做任何事。我对你只有一条要求,来听听我的课就可以了。毕竟师生一场,这样你可以多一点对我的了解。”这其实不必他要求,我正求之不得。读书和听课不同,书写得好,课不见得讲得好,秦老师口才之雄辩却是有名的,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在复旦读博的时候,我就听过一次秦老师的讲座,座无虚席,所有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整个讲座没有一句废话,直揭问题,深入要害,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因此虽然住得离学校很远,但是有整整一个学期,我一周两次,每次坐地铁一个多小时,去听他讲课。我第一次上课走错了教学楼迟到了,等一走进六教大楼,远远就听到秦老师那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楼道里回荡。周一上午同时有十几位老师在六教一楼上课,但只有秦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外也听得清清楚楚。第一堂课,我对秦老师的一身打扮印象很深刻:一身黑衣黑裤,斜挎着一个黑挎包。双手插兜,在讲台上随意地走来走去。声音很大,中气十足。秦晖老师不是美男子,五官平常,一目已眇,但是在讲台上,他有一股帅气。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从中学起,很少专心听课,因为总感觉老师讲得太慢,废话太多,所以经常是只用一只耳朵听课,另一半精力按自己的进度看书。但是秦老师讲课,你没法分神。因为他从头到尾,没有废话,完全是干货,让你一句也舍不得漏掉。用网络语言讲,就是“全程无尿点”。在我的学生生涯中,遇到过两个对三尺讲台最敬重的老师,一个是复旦的姚大力老师,一个是清华的秦晖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术水平高,准备又极为认真,课程内容极度熟烂于心,思维的逻辑性强,这堂课结尾的一句,下一堂能准确地接上,无论如何旁征博引,都不离主题。但这并不是说秦老师的课讲得枯燥。他在课堂上非常放松,虽然课件做得很认真,但是基本上不用看,也并不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讲。随手抻出一个话题,就可以娓娓不断,引人入胜。也经常会逸出课程主线“信口开河”,想到哪讲到哪,但是这些“离题发挥”的部分,往往都更为精彩。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对讲台尊重。书商贺雄飞曾写文章回忆说,有一天,他和秦晖老师等人去拜访李慎之先生,“谈至高兴处,秦先生突然说:‘我今晚七点还要给研究生上课,其时已六点了。’于是急急忙往回赶……紧急跳下车去,连招呼也来不及打,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校园里冲(清华的校园可是有几路公共汽车的呀)。望着这个清瘦的背影,我禁不住泪眼模糊,多好的先生啊。”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这样。在复旦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讲课敷衍的老师。一开始我按着课程表,兴冲冲地跑去听那些著名教授的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扫兴而归。因为有些老师只喜欢上讨论课,主要由学生来发言,自己只是回答一下问题。有些老师讲课准备毫不用心,内容混乱敷衍,听得痛苦乏味。甚至有的老师,临时有事取消讲课,却不提前通知,等学生都坐满了才一个电话过来。即使是我自己,用私心去衡量,也感觉上课是一件低效率的浪费精力的事:你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去讲课,其结果也不过是几十人能够听到。如果写成书,读者是几万几十万人,效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秦晖老师却愿意慷慨地把他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讲台,因此他的课,几乎堂堂爆满,去得晚一点,就没了座位。如果是小教室,过道里总是加满了椅子,坐满了蹭课的人。秦晖老师显然也很享受讲课,讲到逸兴遄飞处,有时甚至会根据内容唱上一段,唱一段现在已经不为人知的“文革”中的冷门歌曲,或者一些地方的民歌。秦老师嗓子一般,但是音准很好。可惜他今天已经准确地“到点退休”,离开正式的三尺讲台了。我发自内心地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四乍一接触,你会以为秦晖老师只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一个典型的“书呆子”。秦老师确实有“书呆子”的一面。他在生活琐事和具体事务上,一贯都心不在焉。比如我听他课的那个学期,他上课前,几乎每次打开电脑弄PPT,电脑都要出现错误,经常鼓捣上老半天,动不动得找学生帮忙。一位学校的行政人员背后嘲笑他,报销的时候经常拿着攒了好久的一堆票据来,各种票据都混在一起,告诉他什么应该在什么时限内报,既记不住也不在乎。对别的老师来讲非常容易变通一下的事,他却怎么也不会弄,报不了抱怨一通就完了。但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典型”书呆子。生活中的秦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风趣、有趣的人。比如秦老师酷爱旅行,一有机会就全世界走,虽然眼神不好,但酷爱拍照,用张鸣的说法:“到哪儿都带架破相机,走哪儿拍哪儿,一点讲究都没有,抡起来就咔嚓一下。”秦老师是一个“天上地下无所不通”的人。他和葛剑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饭时自始至终滔滔不绝,而且更关键的是无论聊起什么,都非常精彩。特别是在地理方面,秦晖老师的知识令人惊讶。我第一次和秦老师的两个博士一起同秦老师吃饭,不知怎么聊到台湾,秦老师就开始为我们介绍台湾地区历代政区演变,怎么样从三省两省到一省,具体到每一个小岛的历史,如数家珍。其中一个同学是广东人,做的是“大逃港”研究,秦老师又向他介绍广东哪个镇哪个地区逃港的人多,这个同学虽然已经看了几年资料,对这些以前从无所知。讲到秦老师的老家广西,他聊起客家的源流、壮族民族内部的划分、土家族的划分,无不讲得清清楚楚。后来我看过几篇关于秦老师的回忆文章,这些与他相熟的作者无不惊讶于秦老师的地理知识。他在饭局上遇到内蒙古人给人家讲内蒙古,遇到东北人给人家讲东北,遇到法国人给人家讲法国,遇到南非人给人家讲南非,不但都能让这些本地人本国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能保证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以前不知道的。当年他在兰州大学和气象专业的研究生住在一起,“他比那些当了多年气象填图员的人更加熟知中国的两千个县市,因此震倒了一票人。”“一次受邀去法国,还没踏上那个他老人家一次都没去过的地方,接待人员就发现,原来他对那个地方,比自己还熟悉。”地理如此熟悉,一个是因为秦老师自幼有一个爱好,喜欢看地图。他说他小时候三四岁还不太认字的时候就迷上了看地图。另一个是他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因此每每说起某个地方,他脑子里都会呈现出一幅“活地图”。和地理方面的广博相似,在学术上,秦老师也是一个涉猎面非常广,“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不研究的人。我们把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开设过的课程罗列一下就一目了然了:西方近现代史思想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经济史、古典商品经济、计量史学概论、明清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学、农民社会现代化(中、西、俄之比较)、明清史、农民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社会史专题……从这个课程目录,我们就能看出,秦老师是一个把古今中外打通了的人。说“古”,
9月16日 上午 10:01
其他

答读者问:它为何是致命的?

在昨天聊特朗普的文章里,我提到“美国的长期利益是打败政治正确,维护美国的立国之本,这才是美国政治最为核心的问题”。有不少读者对此不太了解,也不太理解,在后台提问,到底什么是政治正确?它为何被我视为未来世界的最大威胁?根据何在?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来全面回答这部分读者的问题,点击下面蓝字,即可阅读。什么是政治正确?为何它会使美国衰败?
9月16日 上午 10:01
其他

对于特朗普,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5日 上午 10:00
其他

为什么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论?

“打假”佛教:看看佛教最初的样子
9月15日 上午 10:00
其他

康德的三大捍卫: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

思想史上曾经有过数不清的巨擘,真正影响文明的,其实并不多。如果在他们中间再做筛选,康德的名字一定不会少,甚至名列榜首,也无不妥。康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开启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造就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仅在于,他是哲学史上的蓄水池、里程碑式大家。之前的哲学都流向了康德,之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更在于,在一个理性被质疑、自由衰败、道德虚无的时代,他毅然扛起了捍卫三者的大旗,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无论是康德身处的18世纪启蒙时代,还是价值混乱的当下,阅读康德,就是在追问“人是什么”这一永恒主题。一、捍卫理性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和其他生命相比,人因理性而高贵、强大。文明史,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真正让人类成为了万物灵长、地球主宰。然而,无论在启蒙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对理性都陷入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理性至上,弃绝直觉和感情,把人与世界视为纯粹的理性计算;一种则是反智主义,对理性嗤之以鼻,拔高感性和迷信的价值,陷入无知无畏的怀疑主义深渊。正是在这个理性遭遇双重危机的时代。康德用一本皇皇巨著《纯粹理性批判》,第一个全面、系统审视了人类的理性。一方面,他认为人一定是理性的。因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实际上是被我们的先天认知形式、认知范畴加工过的世界。比如空间、时间、因果、数学,他们之所以必然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就这样处理世界。所以人存在理性,是毫无疑问的,自然科学、数学、形而上学的正确性,是无疑的。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理性的边界。比如认知形式加工前的“物自体”世界,理性无从知晓;当人试图用理性思考上帝、本质、逻辑、自由等问题的时候,就会陷入左右都对的“二律背反”。所以理性应该在该停止的地方,就停止。这就是康德开启的哥白尼认识论革命。他重置了客观世界与人类认识的前后关系,把世界放入了“理性”的框架中。从此不再有“主体是否能够通过理性认识客体“这样无意义的讨论。康德既捍卫了理性的价值,又为理性划定了边界。无论是对思想史,而是对现代人的认知升级,这种对理性“批判”,都价值深远。二、捍卫自由如果给现代文明只寻找一个价值根基,非“自由”莫属。没有自由,一切其他价值都失去根基;伤害自由,就是伤害一切。然而,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没有自由意志”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现代,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正在把“自由”消解为物质运动、神经元链接;而即便在启蒙时代,反自由、反启蒙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正是在这个自由遭遇危机的时刻,康德用另一部皇皇巨著《实践理性批判》捍卫了自由。康德认为,自然法则统领下的自然世界,一切都是普遍必然的,比如生老病死、物理定律、科学法则,这些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逃避。然而实践生活领域,所有事情,人都有选择的可能。人可以选择自律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自律的生活;人可以选择道德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道德的生活。在思考领域,更是如此,人可以自由思考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金山;也可以思考矛盾的事情,比如白的黑;也可以思考随意拼凑的事情,比如龙和天马。所以说,人一定是自由的。如果说,裴多菲是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样动人的诗歌讴歌自由;康德则是用厚重的哲学巨著,为自由正名。捍卫自由,就是捍卫人性与尊严。三、捍卫道德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道德观如此混乱。虚无主义者认为,一切道德都是伪善;相对主义者,消解了一切道德确定性,认为什么价值主张都正确;科学主义者,将道德视为演化的工具,道德只是辅助生存的工具。事实上,不仅当下如此,以“理性”的名义打倒宗教、消解道德的理论,早在启蒙时代也泛滥成灾。正是在这样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捍卫了道德。他认为,人既然是自由的,是万物的灵长,就必然应该选择道德生活;否则人就成为了只能遵循自然法则的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物的物品。人既然是理性的,是可以思考的生灵,就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建构道德法则,否则就是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殊性。为此,康德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建构了一套完整清晰的道德法则——第一,普遍性法则。道德准则必然适用于所有人,比如不可偷盗,不能只适应于某些人,而应适应于所有人;第二,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比如不可杀人,不是因为杀人带来不好的结果,而是人自身就宝贵;第三,自律而非他律,道德法则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承担的。比如不可说谎,不是建立在别人要求,而是自我要求。这就是康德的全新的道德体系——“义务论伦理学”。“义务论”不仅和“目的论”“德性论”构成了三大伦理范式;更肯定捍卫了人的尊严、主体能动性,让道德不再是纯粹的宗教、传统律令,而是自我反思建构的法则。自由即自律、要自律不要他律,从此成为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抽象,道德绑架有人说,康德的所有思想,可以分成三类——“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但其实,最终指向的只有一个——“人是什么”。此外,康德的第三部皇皇巨著《判断力批判》,还开启了一场美学革命。他对美感“四个契机”的阐释,——“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无功利,而生愉悦”“无目的,而和目的”“共同感”,已经成为现代人思考艺术与美的必备。所以说,康德的书虽已晦涩难懂著称,但康德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关注的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人性与人生。康德的一生,其实也是践行理性、自由、道德的一生。他从小体弱多病,却因为坚守一个顽强的使命,过着极度遵守时间的规律生活,从而使自己能够活到80岁,来完成自己哲学体系的构建。他说: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所写,每一个人读之,都肃然起敬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星空,以及心中的道德律令。”作为康德的铁杆拥趸,北游强烈推荐——读懂康德三书:《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册,康德留给全人类最珍贵的思想遗产,是哲学史绕不开而必须攀登的划时代巨著;《康德》: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最好的入手康德的通识读物;《康德传》:迄今为止最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极致细节呈现,告别刻板印象。这三本书,足以读懂、读透康德,最终带给我们理性、自由而有道德的人生境界。感兴趣的书友,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9月15日 上午 10:00
其他

爱因斯坦错了,上帝确实掷骰子

量子力学究竟有何魔力,让一生俾睨科学界的爱因斯坦“马失前蹄”?又如何让这个曾经最具反叛意识,最革命的老头,站在了新兴物理学的对立面?◎它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9月14日 下午 2:2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疯狂的世界,你需要一些歪理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4日 下午 2:22
其他

人死后,会去哪儿?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4日 下午 2:22
其他

如此删除,意欲何为?

过去很多年,但凡要我推荐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书目,我都没有忘记推荐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不仅因为这本小册子只有几万字,文字清新优美,叙事明白流畅,而且因为蒋廷黻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近代史。我们可以不完全认同他的分析,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讲述有助于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1938年春,蒋廷黻结束了两年驻苏联大使任期。一个闲暇时间段,使他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看法。他那时住在汉口,身边并没有多少图书,但是他的写作念头却越来越强烈,抑制不住。于是他在没有多少参考书的情形下,几乎完全凭着记忆,一鼓作气写完了这部《中国近代史》,表达了他对之前整整一百年历史的系统看法,为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日战争提供了一个全新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向。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清风扑面,有大梦初醒般的震动。这本小书,蒋廷黻自谦是一个初步报告,却被何炳棣评价道:“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叙事与我们今天所接触的近代史有着很大不同,他没有像后来的学者那样悲情叙事,讲述一个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沉沦的遭遇,而是从世界大势,以全球眼光讲述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我们现在当然不能说蒋廷黻的见识一定比“半殖民地半封建说”高明,但也很显然,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叙事证实了历史学是一门主观性最强的学问,历史学不仅需要勤奋,而且需要天才,需要不一样的解读。历史的魅力在于历史学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常说常新,在于从历史经验为大众提供启示。
9月14日 下午 2:22
其他

“打假”佛教:看看佛教最初的样子

密教即秘而不宣之教,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乃至“即身成佛”。据记述,佛陀本人反对咒术、神通等神秘元素进入佛教,却也允许作禳灾、祛病、防护之用。
9月14日 上午 10:55
其他

鲁迅:流氓的变迁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但那第一步,是在说动人主,而那用以压服人主的家伙,则都是“天”。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者,柔也”,当然不会危险的。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止留下取巧的侠,汉的大侠,就已和公侯权贵相馈赠,以备危急时来作护符之用了。司马迁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乱”之和“犯”,决不是“叛”,不过闹点小乱子而已,而况有权贵如
9月13日 上午 10:00
其他

这篇文章,又让俄粉破防了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3日 上午 10:00
其他

独立思考是种苦刑,所以许多人不愿承担它

“独立思考是一种苦刑,还有某种危险性,所以许多人不愿承担它,但如果懒于思想,我们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就可能越积越多,甚至某一天‘轰然’而垮。”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这段话,说明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缺少哲学思考的人,思想往往是混乱而肤浅的;聪明的人从不会轻视哲学。稻盛和夫说:“是哲学打磨了我的思想。”培根说:“没有哲学,所有科学都是肤浅的。”乔布斯愿意用他一生的科技成就与财富,换取同哲学家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一个人一旦真正进入哲学的世界,他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他看待世界的视野,都将发生质的飞跃。哲学如此重要,认识哲学却并非易事,通常的哲学读物不是大而全的抓不住重点,就是小而精但却晦涩艰深,让很多原本对哲学感兴趣的人,在“哲学的高墙”前望而却步。为此,北游特别推荐一套可以避免以上两大痛点的哲学通识读物——“读库·哲学系”。即使没有哲学基础的人,通过这套书,也能体验思考的乐趣,步入哲学的殿堂:◎起点很低,探讨的问题却极深极厚每册书从简单的例证开始,对同一主题进行了极具广度和深度的探讨,“勾引”读者不断寻根究底,探寻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比如《不服从》这册书,用简单而真实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又蠢又听话”的人,往往停止了自己内心意识的挣扎,很容易被恶人利用变成他们的“帮凶”;又引用汉娜·阿伦特等世界级思想家的观点,证明“恶之平庸”的可怕;最后,在对比、辨析、总结多位思想家的观点后得出结论:不服从,不仅在于保护个人道德的完整性,更在于弥补法律的漏洞,纠正社会的错误。◎有意思而不简单,有深度而不枯燥这是一套以电影作品、文学小说和生活情境为切入点的哲学入门书,不仅轻松有趣,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阅读;还步步深入,适合所有爱智慧的成年人。比如《恐惧》一书,并没有太多的晦涩语言,相反有大量令人感到亲切的故事和电影情节将读者引入意义世界。“想要获得勇气,必须感到恐惧;必须不是勇敢者,才能获得勇气”。以恐惧为切点,读者得以窥探哲学发展的另一条路径,从中找到获得勇气的方法,理解哲学的实际效用。◎九本小书,构建属于自己的哲思体系本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开本、大智慧”。每册小书语言通顺,翻译流畅,均以举证、思想取径与解读的方式,既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大问题,也解决身边生活的小烦恼。其所运用的哲学思考方法,触及到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九册小开本,单手就能读,包含《不服从》《嫉妒》《报复》《盗窃》《时间》《恐惧》《死亡》《梦》《堕入爱情》,每册厚度1厘米,方便携带,利于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即可轻松读完这套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哲思体系。感兴趣的书友,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9月13日 上午 10:00
其他

这两个人,最懂中国,却选择了不同的路

写得浅了,没大意思,写得深了,可能就哦豁了,你懂的。
9月13日 上午 10:00
其他

理想国并不存在,强推必致灾难

也许现实城邦的堕落败坏,让柏拉图对改革现有体制失去了信心,所以柏拉图转而构思一种他认为理想的国度,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想要达成的目的——构思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9月12日 上午 10:00
其他

最懂中国的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他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2日 上午 10:00
其他

爱与焦虑:被误解的蒙克的一生

-1-蒙克自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我们想要创作的不是那种给人们挂在客厅墙上的漂亮图画,而是捕捉人性的作品,可以扣动心弦最深处的艺术。▲《生病的孩子》他们是不会去理解这些绘画是在竭诚和痛苦中创作的,它们是不眠之夜的作品,它们耗费了我的血液和消磨了我的神经。▲《窗口》如果你想要画的是情绪,那么带上它所有的力量。否则你就不能坐视和凝望对象,确切地描绘你所见到的每一个细节。你要去画它所必须展示的,那刚好是在你对主题的情绪反射之中产生的那一个。现在对多年前看我们的绘画的那些人进行说教已经变成一桩相当可笑的事了。当时他们的态度要么是嘲笑,要么是责备地摇着他们的头。他们不相信,这些印象,这些瞬间的感觉,能包含最细微的精神健全。如果树是红色或蓝色的,或面孔是蓝色或绿色的,他们肯定会说,这家伙是疯子。▲《哭泣的裸体》
9月12日 上午 10:00
其他

站在思想高墙上的维特根斯坦

如果给西方哲学家作个排名,排第一名的大概率是“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排第二名的,估计是“启蒙时代”集大成者康德;排第三名的,恐怕则非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莫属。然而,这只是按照“时代”先后排名。如果就对现代人思维与生活的重要性而言,维特根斯坦可以排名第一。维特根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型哲学家,也不仅在于他开启了哲学史上继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之后的第三场转向——语言学转向,更在于他对语言的反思,澄清了人类四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而这四种思维误区,直指我们的生活核心。一、大部分争论,是语言的争论。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无穷的争论。从“巴以冲突谁更正义”,到“谁才是真正爱国”,再到“怎样才算真正的爱狗人士”。其激烈程度可以达到“割席断交”,甚至是“敌我矛盾”。然而,正如胡适所言:“世间的争论,十分之九都是名词的争论;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只是名词的争论”。大家表面上是争论事情,实际上争论的,却是描述事情的概念和定义。维特根斯坦在其代表作《哲学研究》中则是道出了争论的根源——人们的思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倾向,即认为语词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分歧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洞察了诸如“正义”“自由”这些概念的本质。然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事物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概念就像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有的眼睛相似,有的脸形相似,但绝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可以规定这个家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人类可以把鉴赏所有艺术品的各种感觉,全都笼统地划在“美”这一概念下。但事实上,这些感觉并无统一、只有相似。如果认识到“人生的很多争论,其实几乎都是语言的争论”,或许我们会变得更平和。二、滥用大词,是一种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滥用大词的人,从“自由”“平等”“正义”等抽象概念,到“存在”“本质”“本体”等形而上学的词汇,还有某种主义和其他主义的“斗争”。维特根斯坦称这些抽象、理论化的语词为“超级概念”,随意使用这些概念的人,则是患了“哲学病”。哲学家常常犯这种思维疾病,但现在已经传染到了每个人。维特根斯坦认为,使用这些含义模糊的“超级概念”是极度危险的。使用者其实不理解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本应该像“门”“灯”和“桌子”一样日常,与活泼的生命体验相关,而不是某种教条化的口头禅。《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一书,记载了维特根斯坦对一位滥用“民族性”朋友的严厉批评:“研究哲学,如果只能使你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对日常问题的思考,如果不能使你比任何记者都更谨慎地使用危险词句。那么,它有什么用处?”维特根斯坦对“大词”的审慎,至少可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两个最重要的警示:慎用超级概念,远离宏大叙事。三、思想的狭隘,源自视野的狭隘。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误解。你跟他讲人道,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政策,他跟你讲人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误解不是源自愚蠢,而是源自狭隘。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足够聪明,但由于缺乏视野宽度,从而很难理解他人。维特根斯坦用一个“兔鸭图”作比喻:理解的秘诀在于“面相(aspect)”的转换,或者说视角的转换。一个视角是兔子,另一个视角变成了鸭子。当我们尝试着改变视角,对事物和人心的理解,很快就可以改善。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为,相互理解不能达成,还因为我们缺乏综观。即没有学会站在更高的视角,试着用足够多的例子,鸟瞰语词的全貌、滋养自己的灵魂。比如,很多人对“自由”的想象就是无拘无束,对“法治”的想象就是严刑峻法,对“教育”的想象就是课本学习。当我们站在更高视角,看到更多的案例,会发现世界全然不同了。很多人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三观不合”的大撕裂时代。但其实,只要多转换视角,站在思想的高墙上,看清差异和联系,理解就会成为可能。四、人生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践行着“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更多人则是对生死、人生价值等终极问题漠不关心。于是,哲学对他们只剩下了实用价值。比如略读过维特根斯坦的人,最喜欢把《逻辑哲学论》中的那句“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挂在嘴边,为自己的价值虚无背书。但其实,无论在前期还是晚年,维特根斯坦都始终把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如善、美、上帝、死亡,视为人生最重大的问题。同样是在《逻辑哲学论》中,他就曾反复强调:“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完全没有被触及。”在八九岁的时候,他就曾倚门思考伦理问题:“如果撒谎对自己有利,那为什么要说实话?”在弥留之际,他留给世界也是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并且根据他的遗愿,一位“非哲学家的神父”主持了他的葬礼。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是非、对错、美丑等终极问题,并把罪恶、自律、道德纯洁等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今天我们阅读维特根斯坦,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维特根斯坦,让我们远离了“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让哲学重回凡俗人间;是维特根斯坦,让哲学由名词、理论,变成了动词和生活体验;是维特根斯坦,教会我们看到日常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此,北游诚挚推荐“读懂维特根斯坦”五书。包括:维特根斯坦“人生两阶段”的两部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迄今最好、最全的传记《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还有两位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权威——陈嘉映和楼巍所著《维特根斯坦读本》和《维特根斯坦十讲》。五本书豆瓣平均评分达9.1分。可谓是“综观”维特根斯坦思想精华的最佳集合。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9月12日 上午 10:00
其他

文明的堕落,从语言开始

这个时代,语言被三大问题包围:词汇污染、语言腐败和文字通胀。碎片化表达越来越多,流行语越来越多,泛滥的情绪越来越多。背后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语言,让我们越来越失去美感、深邃和想象力,变成一个个简单粗暴的刺激针孔。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考世界的根本方式,人如何使用语言,就会如何思考。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语言的堕落,就是思考能力堕落的先兆,而有毒语言的病变式传播,正在制造肤浅的一代人。◎汉语史最黯淡的一页,幸好还剩一盏“登”仔细看一看当今的文学著作,看一看当下的时文热点,能入眼的有几个?那么多文学作品,有几个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和深思?那些走时髦路线的,喜欢贫嘴,走古典路线的,又总是掉书袋;或用大排比句的气势压人,或酥胸半露姿色撩人,能把文字写得耐看,让人细嚼慢咽的作家,就如白乌鸦一样稀少——有之,刀尔登就是一个。他的文字,不是屠门大嚼的货色,而是功夫茶,坐下来慢慢小口细品,期间,如果频繁地接手机,处理公务,那还是别读为妙。◎黄金时代留下来的一颗遗珠那刀尔登是谁?这是他的笔名,本名邱小刚,1982年以河北省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却成了他不愿提起的“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读书期间,曾以笔名“三七”在BBS论坛上叱咤风云,有“海内中文论坛,三七才气第一”之说。后放弃北京工作机会,回石家庄做编辑,最后干脆出离体制,自由写作,成为一名“都市隐者”。◎他的文字一针见血,可又看不到血比如,刀尔登讲“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种极大的谬误,更合实情的一句话,是“得天下者得民心”。刀尔登说:“管不了你的心,还管不了你的嘴呀?未得表露的民心,总没什么大用。”鬼才刀尔登惜墨如金,文章轻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来要求自己,产出极低、质量极高。他靠卖文为生,却写的不多,惜墨如金,每个月挣上千把块钱足矣,就用这么点银子生活。素来挑剔毒舌的和菜头,在读过他的书之后也不得不说:“凡读过刀尔登文字的人,都会承认他的中文功底扎实,四十年下来马步极稳。一部分人会一见倾心,从此终生都做了他的粉丝。也有一部分不顾而去,因为分明感觉到了某种来自文字上的威压,觉得自己的文字很寒碜。”……当今时代,语言的堕落和通胀,让人的情绪一边亢奋,一边麻木;人的认知,数量上越来越渊博,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在今天这个时代,刀尔登对文字的坚守,越发显示出他的价值,连专业作家都需要常常阅读他的文字,以便找回文字的纯洁性。刘瑜就曾说:读刀尔登的文字,我没有戒备之心。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里,这是难得的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国历史。岂止无毒无害,里面还加了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这样的“修正主义”历史,才不至于读坏了肠胃。他不仅文字精雕细刻,让人看了神清气爽,更难得是背后的思想之通脱。以至于有人说他是鲁迅、王小波之后,杂文第一人。刀尔登风格辛辣犀利,有时也以温柔笔风示人,但温柔之中,又不少凌厉与洞见。在刀尔登看来,每本书都如同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一个问题,因此谈论阅读,就是对每一个问题与未知世界的深究与探索。刀尔登的作品,让人着迷,也让人清醒。北游推荐大家看看刀尔登经典作品集。我们有幸邀请到作者签名,“刀尔登作品集”共7册,包含3册刀尔登亲笔签名本,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9月11日 上午 10:01
其他

到底什么是政治正确?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1日 上午 10:01
其他

阅后即焚

1965年,当北岛迈进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四中校门时,才发现这里并不是天堂。除了繁重的学业外,每天被骑进学校的高级进口自行车,飘荡在耳边的高
9月11日 上午 10:01
其他

人,是个什么东西?

善是对道德律令的服从,康德说,所谓人是恶的,只能解...
9月11日 上午 10:01
其他

张鸣:唐德刚走了,史学有点寂寞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先生走了,媒体的朋友觉得我该说点什么。看到报纸上唐先生的大幅照片,感觉自己是该写点什么。写什么呢?我不认识先生,仅仅是先生的读者,千千万万喜欢先生文字的读者之一。只是,在有些人看来,我作为一个弄史的人,写作风格,跟唐德刚先生有几分相似。甚至还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受了唐德刚先生的影响。就凭这个,我也该写几个字。没错,我很喜欢唐德刚先生的文风。但要是说我的写作风格受他的影响,倒也未必,因为看到唐先生的作品之前,我写东西已经是现在这个德行了。细品品,我那粗陋的文字,其实也跟唐先生不大像。最早看唐德刚先生的东西,是北师大出的内部资料,唐德刚先生做的胡适先生的口述史,绝对是没有版权的。不过,那是在80年代,这种事稀松平常。这套胡适口述史,正文远没有注释多。而恰好吸引我的,是注释。唐德刚的注释,跟别人不一样,对正文的考订解释,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文字,是在做评论。大段大段的评论,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几乎每段正文后面的注释,都比正文多得多。有考订,有解释,更有点评、调侃、借题发挥,甚至还有自家身世与胡适身世的比较,我就是在这套书里,得知了唐先生的一些经历,比如如何到美国留学,如何到餐馆刷盘子挣学费。▲1958年,胡适与唐德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前合影让人想起当年梁启超为蒋百里的《文艺复兴史》作序,结果序言比人家正文还多。后来再看唐德刚先生专门写的《胡适杂忆》,虽然也觉得内容比较丰满,但《口述史》注释的那股子放肆的劲儿,似乎却少了一点。先生的口述史名篇《李宗仁回忆录》,做的中规中矩,史料价值极大。但由于没有先生那特别的注释,就文字而言,对我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在我们这里,是本出版之后,未见天日就被封了的“禁书”。这本书,我是从跟唐德刚先生有过交情的欧阳哲生手里搞到的,书就是他介绍过来的。读了之后,实在找不出有什么该禁的理由。好在,现在这部书的电子版已经满天飞了,可以说,一禁,反而看的人更多了。让我感动的是,即使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史学专著,唐德刚先生依然旧习不改,时不时冒出他的放肆的随笔体评论,是否精当准确是另一回事,但笔端经常有令人忍俊不禁的调侃,调侃中藏有过人的见识。可以说,如果没了这些,书就不好看了。我对唐德刚先生的经历不怎么了解,只从他对胡适的注释中,了解只鳞片爪。但我感觉,虽然先生也受过西方史学的科班教育,但骨子里却依旧是个中国的文人,确切地说是民国的文人。所以,他做史,无论如何都有一股子文人味,即使不是他刻意为之,也是无意中的流露。有时候闸没煞住,流得多了,口述史就变史学随笔了。我是个野路子的弄史之人。虽然也曾经想学正路子的人规矩一下,写点正经东西,也确实这样写过。但写出来的玩意,让正路子的人见了,还是野狐禅,时常被人讥为带注释的随笔。可是自打见了唐德刚,我感觉吾道不孤,前面有人这么干来的,比我干的还放肆。虽然后来我得知,唐德刚先生跟黄仁宇先生一样,在美国史学界,都是非主流人士,不怎么受待见。两人的区别是,黄仁宇先生一直在努力进入主流,对遭遇冷遇,感到万分委屈,而唐德刚先生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一点。在这个世界上,主流的学问很大,理论也很深。可是主流的史学,如果没有唐德刚这样的文人掺和掺和,多少有点寂寞。历史在唐德刚的笔下,活色生香,如见其人。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如此,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老师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数一数二。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中国文学史的权威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的史作。他的“历史三峡”,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的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张鸣教授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妙论横生的历史著作,打碎了多少读者被长久禁锢的头脑,唤醒了他们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兴趣。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为此,北游诚荐“唐德刚作品集”:
9月10日 上午 10:01
其他

未来的三大趋势,细思极恐

《水浒传》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底层密码
9月10日 上午 10:01
其他

两个超级大国,为何都无法“拿下”阿富汗?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10日 上午 10:01
其他

年轻人不结婚,是不想,还是不能?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9日 上午 10:01
其他

梁文道:推荐它是我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

格罗斯曼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巨变的俄罗斯,童年时经历沙俄崩塌,成长于专制集体化的苏联,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大清洗,最终痛苦逝去。相比于帕斯捷尔纳克对知识分子内心和外部世界轰轰烈烈的反差,索尔仁尼琴的宏大与对反抗专制对人异化的振臂高呼,格罗斯曼显得温和细腻却更加深邃。1961年,《生活与命运》的手稿被抄没以后,格罗斯曼居然给赫鲁晓夫写信说:“我书里写的是我过去信仰的,并且现在继续信仰的东西。我只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痛苦。”▲瓦西里·格罗斯曼在战场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比《日瓦戈医生》和《群岛》更加“危险”,它是对斯大林苏联社会真实面貌的全面描写与剖析,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是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它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是苏联时期的《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的另一座丰碑。当苏联所有人都在歌颂斯大林的伟大时,当世上所有人都在传颂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时,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敏锐指出苏联与德国实则互为镜像。这样犀利的洞察与书写,在当时属于石破天惊,它的余波也缓缓震荡到世界各地,影响现在人对于极权和政权的人生,帮助了更多的人清醒的面对生活。有评论赞誉道,写一个国家的大全景,没有人能写过托尔斯泰,但本书作者格罗斯曼例外。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官僚体系的具体运作,一直到前线红军在漫天炮火当中的日夜生活,还有和平地带草原上的牧民和农夫……这个帝国的每一条神经线乃至它最末梢的毛细血管,全都被格罗斯曼一根根挑选出来耐心检视。他用八十万字的小说道出一个字:真。格罗斯曼以他温和却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同胞,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自由是根本,是基础的基础。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活与命运》这样的作品,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由介绍俄罗斯文学献出了整个生命的天才翻译家力冈老师翻译。他一生命途多舛,却依然刚毅坚卓,一共完成20多部俄罗斯文学名著近700万字:《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日瓦戈医生》......个个都是让人生畏的大部头,每一部译作质量却极高,具有穿透时代的生命力。力冈先生在译者序言中吁求:“亲爱的读者,读读这部作品吧!它使人清醒,使人觉悟,使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人!使人知道怎样做一个人!”本书曾遭雪藏二十年,作者格罗斯曼去世十几年后,被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才得以于1980年代出版,引起巨大轰动。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分,老版二手书售价曾经高达1000元,一书难求。好书不容错过,苍山夜语力荐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9月9日 上午 10:01
其他

史学界的“福尔摩斯”,解开了多少秦汉未解之谜?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帝国,汉高祖灭秦建立汉王朝。在许多人看来,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就是隔世的两代人。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生于战国,只差三岁的一代人。这个历史错觉,普通读者有就罢了。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学者,也掉进了“坑”里。而且,他还在作品中自言,多年以来,一直有这种印象上的错觉。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还甘愿沦落到“坑”里,为此至少努力了二十年。其实,他是从矫正所接受教育产生的历史错觉中,感到莫大乐趣,进而深入追寻下去,并从秦崩、楚亡、汉兴的短短百年史中,探究贯穿整个中华帝国的普遍现象。他就是历史大家田余庆高足,被誉为“历史侦探”的著名历史学者李开元。尽管他曾被一个历史错觉“坑”了许多年,但是“历史侦探”也非浪得虚名,那是他抽丝剥茧,以侦探视角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哪怕它是八卦史料:·
9月8日 上午 10:01
其他

康德:什么是启蒙?

俄罗斯差哪儿了?西方人一直不接受它
9月8日 上午 10:01
其他

现在形势,很严重,奉劝大家做好准备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8日 上午 10:01
其他

张五常: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据说约瑟夫·熊彼特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什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什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杰克·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不同人的方法,作为己用。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谁是谁非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绝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做客观的衡量。有些人认为弗里德曼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弗里德曼的思想快似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在我所认识的高手中,没有一个推理是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我一向都佩服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约翰·穆勒▌问题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回答的可能性
9月7日 上午 10:03
其他

“补习”是不是智商税?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7日 上午 10:03
其他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阿克顿勋爵(1834年1月10日-1902年6月19日)阿克顿勋爵,维多利亚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你或许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肯定听说过他的那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句话出自阿克顿1887年的著作《自由与权力》。本书对自由与权力的论述无比深刻,绝对堪称经典。阿克顿的论断,朴素却振聋发聩:-1-自由的首要威胁阿克顿认为,每个时代,自由和常识都面临四大挑战:强人对权力集中的渴望,穷人对财富不平等的怨恨,无知者对乌托邦的向往,无信仰者将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阿克顿说:“自由是古老的,专制主义则是现代的。绝对权力会败坏社会道德。不是为自由而存在的权威,就不是权威,而是暴力。权力趋于无限扩张,并超越任何国际国内的约束,直到遇上更神圣的原则、更强大的力量的阻挠,才会停止下来。”“自由存在于权力的分立之中。自由根源于、存在于免遭国家权力任意干涉的私人内部领域之中。对权威的限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一个政府受到有效的限制时,它才是合法的。分立的或者毋宁说是多元的权威,是一个好政府得以存在的基础。”-2-自由生长的障碍阿克顿说:“自由是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宗教、哪一种哲学、哪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这个主题。自由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不依附于各种利益、各种狂热激情、各种偏见或各个阶级的一种状态。自由的神圣职责,就是防止不正当的支配优势的出现,以保护弱者抗衡强者。”“自由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自由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它依赖于众多事物的助益。那些对神缺乏信仰的民族,那些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征、财产权观念不发达的民族,都是自由生长的障碍。阻碍自由的因素,不仅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压迫,也有贫困和无知造成的障碍。”-3-自由的内在敌人阿克顿说:“自由能促使我们不受国家、社会、无知和错误的干扰,而履行我们的义务。我们自由度的大小,是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为生存竞争所进行的搏杀,以及与诱惑、性格发生的冲突这些障碍成正比的——这些障碍,乃自由之内在敌人。”“自由=自我管理。自由的本意是自我驾驭,自由的反面是驾驭他人。自由与道德是密切相关、须臾不可离的。自由并不一定使人幸福。它是一种义务的范畴,而非权利的范畴。自由与良知相伴而生,相伴而长。自由之核心和最高目标,就是良知的统治。”哈耶克曾感慨,现代的学者已经少有能像阿克顿那样,警示人类本身的弱点,向世人揭示自由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让不懂自由的人认识自由,让懂得自由的人守护自由,阿克顿勋爵堪称“自由的守护神”。认识自由及其敌人,《自由与权力》不可不读。可惜,《自由与权力》中文版已绝版多年,二手书被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我们多方收集,仅获得少量库存,原价发售,推荐给热爱自由的书友们珍藏。一并推荐阿克顿的《法国大革命讲稿》和《近代史讲稿》,本本皆是经典。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9月7日 上午 10:03
其他

中国男足,都不好意思骂了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7日 上午 10:03
其他

做到这几点,远离“抑郁症”!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6日 上午 10:01
其他

好的历史要洞察文明大势,更要彰显人的价值

若论最重要、最日常的阅读是什么,答案多半是历史;然而,若论最良莠不齐、最难挑选的书籍,恐怕也非历史莫属。所以说,读历史,最大难点在于读什么。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在汗牛充栋的古今历史著作中,如果只选两部。面向中国的,一定是司马迁的《史记》;面向世界的,则非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莫属。如果说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展现了传统史学的三个极致追求;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则向现代人展示了“好历史学”的四个特征。
9月6日 上午 10:01
其他

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同谋——懦弱

周六晚(8月31日),以色列军方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实:被哈马斯劫持的六名人质惨遭杀害,其中包括美国公民赫什·戈德堡·波林。人质是
9月6日 上午 10:01
国际

美国人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

表面上看,美国是一个富裕国家,实际上美国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贫富差距,流离失所的穷人并不在少数。那么问题来了,当上个世纪初反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美国底层人为什么没有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文明史学者钱满素曾总结过,除了国际上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美国社会内部的特点。她列举了以下八个主要原因:第一,美国社会是“阶级开放社会”美国社会阶级分化不是固定僵化的,处于美国最底层的人,大部分还是更愿意利用现有条件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改善处境,而不是急着去推翻它。第二,族裔的认同对阶级阵营的干扰美国人曾经有着强烈的种族和族裔区分。这种区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阻碍了阶级阵营的扩大。第三,美国社会的主体是中产阶级在美国,中产阶级占了国民的大部分,他们都能过上温饱有余的安乐生活,“有恒产者有恒心”,他们并不欢迎革命。第四,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美国的工运坚持个人主义和财产私有观念,这使他们对武装革命暴力夺权的道路有所保留,更无法放弃自我,听命于他人。第五,承认革命的权利,保障表达和结社自由在美国,大多数时期,各种主义都是可以自由传播、合法存在的,包括社会主义,而且各种党派都能参加总统竞选。当一种思想必须投入思想市场去竞争时,便很难形成垄断地位。第六,美国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纠正空间美国人可以通过选举、立法等合法手段来对社会进行改革,甚至实现像新政这样较大幅度的改革,不是非得通过暴力革命来改朝换代。第七,自治原则允许小范围的社会组织试验美国是世界最早进行社会乌托邦试验的国家,它们的成败往往具有启示意义,在小范围内试验失败的理论很难对大众再有说服力。第八,美国整体上能使工人阶级有可分享的利益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再加上美国经济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外加各种福利保障。因此,老左派在美国总是像局外人,很难产生影响。通过以上八点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能在长期和平中稳定发展,是有着深层原因的。美国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族群,社会结构极其复杂,内部矛盾也极其尖锐,但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美国仍然是近两个多世纪以来最稳定的国家之一。这与美国的制度有关,更与美国文明中的观念和传统有关。只是这些内容,在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被忽视、甚至被遮蔽的状态。为此,北游诚挚推荐钱满素主编“美国文明经典译丛”,揭示美国文明基因中我们不曾注意的史观与智慧。这套书不求大而全,而是重回美国史上6类关键事件的现场——美国纷争的思想之源、新英格兰的精神遗产、西进运动的象征、权利法案始末、建国之初的路线之争,以及山巅之城的伟大理想——探寻独特的美国文明之路。读完这套书,即使对美国历史和政治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可建立起一套理解美国的可靠的知识框架,以及理解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逻辑。从这套书开始,真正读懂美国,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
9月5日 上午 10:01
其他

佛学第二弹,还是四个字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9月5日 上午 10:01
其他

“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欢迎关注北游的读书号有人说1949年是知识分子们的“生死分界线”。历史真的是如此吗?是,也不是。更准确地来讲,是“同一片天地下,有着不同的苦难”:大陆在经历苦难岁月的时候,台湾则被二二八、戒严、白色恐怖笼罩。推荐两本绝版复活好书,这两本书可谓“南渡北归”的真正续集:尉天骢老师的《回首我们的时代》与杨渡老师的《暗夜传灯人》,讲的是1949年之后,去台知识分子们的落寞与挣扎、抗争与传承。《回首我们的时代》可以说是当事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述,《暗夜传灯人》则是台湾后辈知识分子对师长的缅怀。◎
9月5日 上午 10:01
其他

《水浒传》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底层密码

同样是因为避乱南迁,和“永嘉之乱”豪门组织南逃不同的是,“安史之乱”的突然发生,让中原地区的豪族没法成建制的组织起来,只能零散的南逃,逃到南方后,自然而然就不可逆的演变成了平民社会的形态。
9月5日 上午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