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宽 | 又向“文明”迈进了一步

孙宽 宽余时光 2020-02-08


欢迎关注宽余时光,请和我一起

享受美好的宽余时光吧!🍸🍹☕







“这些来自法语文化的友人,却用他们自身的优雅和文化情怀,拨动了我的一丝警觉,原来美国文明只是公共领域的显学,要是从个人修养来考察,那个更古老的法国文明并未退场,在美国文明尚未充分改写个人文明之前,法国文明依旧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极致。”


近日我再次阅读著名诗人、小说家黄梵老师的散文集《中国走徒》,其中一篇《法国味》写他在美国游学期间,与当地诗人交流时遇见的一位母语法语的诗人尼古拉,她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嫁给一位美国人后才开始英语创造的。黄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对比了法语和英语文化,这些观点引起我的兴趣。


不知英国人看了会有什么想法。




我曾经简单地把法国人分成“巴黎人”和“南法人”,即“都市人”和“乡村人”的另一种说法,我知道这个分法非常片面,不过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个结论当然源自我在当地的切身感受,同时还因教过几个差异非常大的法国学生,也交往过两个很有地域性代表的法国男朋友。那时我就根据他们所处地域、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分类,确实非常明显地看出“城乡”的地域性差别非常大。


然而,无论城乡差异多大,总体上法国人骨子里的骄傲或者傲慢,都是“文明”掩藏不住的。


美国人的原乡语言区划分,使他们的文化形成巨大差异性,这也许是他们的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的原因之一。不过,歧视其实哪里都有,我把它称为人性,或者动物属性的一种。


我回想起几件小事。




我曾经教过一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国夫妇,太太是美国黑人,她的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同母异父的哥哥是白人。他们从小在黑人居住区长大,哥哥受尽了黑人孩子的欺负。


她小时经常要带领一群黑人小朋友去解救哥哥。她的丈夫是位反对种族歧视的白人,他们是大学恋人,爱情使两人冲破种族障碍隔阂,走进婚姻殿堂。


他们有两个儿子,大的是白人,小的是黑人。他们同在新加坡美国学校读书,两个孩子的感受却非常不同。


大儿子的朋友都是白人,一位大儿子的朋友母亲得知孩子朋友的母亲是一位黑人,立刻中断了两个孩子的课外交往,甚至不许她儿子再到自己家里来。


小儿子在学校遇到更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会经常问妈妈为什么把哥哥生成白的,而把他生成黑的。


孩子们无辜地受到这些显性文明中非常明显的“不文明”待遇,我想他们在婚姻情感及育儿问题上,都经受过比一般家庭更复杂的考验。




黄梵老师的另外一篇文章《语言派诗人谢里》中,他讲述了去百老汇看戏,美国诗人海伦教他观察观众的身份,他们看的那场是纽约人的专场,因为纽约人不太喜欢和外地人坐在一起看戏。


“这说明,美国人不只存在种族歧视,也和中国人一样存在地域歧视,歧视的根源还是来自所谓的文明差距。”


回想自己,我即使在新加坡美国学校工作多年,特别在中学因为做班主任和美国人每天紧密接触,工作方面的合作几乎不可分割。每天都有来自同事领导和家长学生的无数个拥抱和拍背,然而这种显性的“文明”关系,其实仍极其肤浅。


相比之下,早年与新加坡总商会语言学院教过的美国和加拿大成人学生,那些家庭背景来自德语、法语、英语(英格兰南部地区)这些人保持的“文明关系”,反而更深度持久。


这会不会是原生家庭语言背景在“新移民”地区的良性变异呢?




再反观自己,年轻时由于自卑形成许多偏见,感觉自己即使在新加坡这个种族和谐的大家庭,仍然是个外人,作为新移民似乎永远低人一等。


于是与同样是“外人”的其他外国人的交往,反而更加轻松单纯。


单身时期,择偶确实特别挑剔,我曾经交往过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


美国人确实具有黄老师所说的这个特点,他们显性的“文明”有一种表面的热情或热闹,深层次的交往反而不如英国人和法国人,甚至不如刻板的德国人。


这些国家的人共同特点是更实在,个性合不合另当别论,他们的文化底蕴明显更深厚,包括艺术修养,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等。




我最后嫁给了马克,他是一个英国人(Newby这个姓可能来自挪威语)。他有英国人的冷幽默,刻薄嘴,与大众认知中英国绅士最相悖的“粗鲁”。


初期我给他起个外号,叫他英国农民(我很可能带有强烈的地域歧视或职业歧视,或许不知名的某种歧视)。


他的率真虽常被解释成单纯的孩子气,只能说朋友们对于他这个“外国人”的宽容,或者对我的宽容。


然而,他的自律、专注以及强烈的反思反省精神,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特别是他勇于认错和诚恳道歉,都是“文明”的良好体现。


且在一些“危急”关键时刻稳定了我们的情感关系,我们才能从各类矛盾冲突中度过激烈碰撞的磨合期,成为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建设性伙伴。




去年我请邀请黄梵老师来新加坡参加我的散文集《遇见都是初恋》发布会时,有人担心他像一些国内大咖一样说话带“腔”。


那时我还没见过他,也没读过这本关于对他游历世界各国国家并开放地谈他自己感受的书。不过,我已能从录音课堂听他的课,及阅读他的诗集《月亮已失眠》,及最后临时请他为新书作序等方面判断,他处事沉稳淡定,态度谦和、有一颗柔软的同理心,具有成就他人的豁达心胸,他的渊博才学和丰厚阅历,一定自有来处……


再度审视自己,现在的我,也比较不太会轻易歧视什么人。如果有,我愿意反复刷新自己的认知,经常从“阅读”(读书、读自己、读他人)中反思,完全不介意把脑袋摘下来洗洗,听到批评也不会感觉尴尬、敏感或产生挫败感,反而会以喜悦之心去聆听。


对自己或他人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各种“歧视”更多了一份接纳。比如我歧视过不自律和自暴自弃的人,朋友说她歧视过不努力的人。我们可能或多或少歧视过爆发户、粗俗无礼的人,或者歧视过虚荣或嫌贫爱富的人……


“歧视”无所不在,它似乎和“文明”不匹配,但所有的“歧视”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也是文明进程中无可避免的。


同样,我们总在某些时段,感觉自己受到歧视。当我们越来越不太感觉自己“受歧视”时(也许这种情况并未有所不同,也许从未有过),我们正在向良性发展,至少,又向“文明”迈进了一步。


如果有,我觉得也很正常,甚至可以理解。换句话说,我反而认为这非常符合人性,只要人类存在,就不可能消除歧视……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

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唐新波律师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其他文章请添加关注继续浏览

(ID: kuanyushiguang-sky)



孙宽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孙宽 | 像孩子一样过新年

孙宽 | 异乡,我和你的宽余时光

孙宽 | 没有故乡的河流

孙宽 | 你的社会符号是什么?

孙宽 | 师生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爱情”

孙宽 | 只闻花香,不论悲喜

孙宽 | 真正厉害的吃货是怎样的?

孙宽 | 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

孙宽:生命的思考

孙宽 | 飞凤玉凰下凡来

孙宽 | 点点繁星——怀念父亲二三事







孙宽


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在自由写作,已出版自传体散文集《遇见都是初恋》,中英文双语诗集《双城恋》2020年3月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感谢您的阅读和慷慨赞赏,感谢您订阅

(ID:kuanyushiguang-sky),

欢迎转发和转载


使用二维码赞赏的读者请留下姓名,

请让我能有机会向您表示感谢。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哎呀!新书要出版喽!

多谢您慷慨赞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